訪問主要內容
東西南北

海參崴:最後的“連胡會”

發表時間: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台灣前副總統、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9月7日在海參崴亞太經合領袖會議場合舉行了新一輪“連胡會”。在會談中,胡錦濤表示將認真研究台灣以適當方式參與國際組織的問題。這是否意味着北京將給台灣以更多的國際空間?以下是對兩岸媒體及學者反映的綜述。

2012年9月海參崴APEC“連胡會”,胡錦濤承諾給台灣更多國際空間
2012年9月海參崴APEC“連胡會”,胡錦濤承諾給台灣更多國際空間
廣告

台灣媒體:海參崴“連胡會”有重大突破

這次“連胡會”是9月7日海參崴當地時間上午9時30分,在亞太經合領袖會議(APEC)會場1號館胡錦濤下榻處舉行的。

連戰當面向胡錦濤提出了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問題,並陳述了協助台灣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對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重要性。胡錦濤表示,大陸方面將會認真研究。台灣媒體普遍認為,胡錦濤的表態是這次“連胡會”的一個重大突破。

這可能是胡錦濤十八大卸任前的最後一次“連胡會”。台灣媒體報道說,海參崴“連胡會”成果豐碩,除台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有善意回應外,連、胡二人也為服務貿易、貨品貿易協議洽簽訂下了時間表。

中央社也評論說,連胡二人這次海參崴會談超過一個小時,可以說是一次超過預定時間、超過歷次的“連胡會”,會談的實質內容與效應更受矚目,為2005年以來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連胡會”畫下了句號。

報道說,這次在海參崴的“連胡會”,連戰和胡錦濤兩人都不約而同提到2005年兩人提出的五項願景。連戰在會面中表示,幾年下來,五項願景很大的部分已逐步實現,但幾個部分尚未落實,包括建立兩岸和平發展架構與互信機制、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等,都還有待兩岸進一步努力。

對此,胡錦濤特別做了正面的回應。胡錦濤說,鑑於台灣民眾實際需要,大陸將根據有關國際組織章程,“認真研究,讓台灣以適當方式,來參與國際民航組織有關活動的問題”。

在經濟議題上,這次“連胡會”也被認為有成果。連胡二人不僅談到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續的服務貿易協議及貨品貿易協議談判,還訂下了時間表,希望服務貿易協議在一年內完成,貨品貿易協議在明年完成。

台灣外交部:一個好的開端

對於這次海參崴“連胡會”,台灣外交部當天表示,大陸將認真研究台灣以適當方式參與國際民航組織,是“一個好的開始”,兩岸關係與台灣擴大國際空間應相輔相成。

台灣外交部表示,已注意到胡錦濤提及大陸方面將認真研究台灣以適當方式參與國際民航組織相關活動,外交部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並再度呼籲,兩岸關係進展與台灣擴大國際空間,不僅不必相互衝突,而且應相輔相成。

外交部表示,台灣全民都期望擴展國際參與空間,政府推動活路外交政策後,於民國98年獲邀成為世界衛生大會(WHA)的觀察員,這需要朝野共同努力、國際社會支持,及兩岸關係和緩等因素配合,才能達成,國際民航組織推案也是如此。

台灣總統府發言人範姜泰基也說,總統馬英九感謝出席亞太經合領袖會議的連戰此行辛勞,並肯定大陸支持台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釋出的善意。

總統府表示,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推動“活路外交”,在雙邊關係方面,23個邦交國邦誼穩固;在多邊關係方面,繼民國98年獲邀成為世界衛生大會的觀察員、99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政府採購協定”(GPA)後,又在加入國際民航組織上露出曙光,馬英九對此感到欣慰。

總統府指出,政府將繼續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並秉持“活路外交”的原則,繼續開拓台灣國際空間,且在國際社會扮演好“和平締造者”、“人道援助提供者”、“文化交流推動者”、“新科技與商機創造者“及“中華文化領航者”的角色。

正在倫敦訪問的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委賴幸媛,也於當天晚間透過陸委會發布新聞稿。賴幸媛表示,連戰在海參崴亞太經合會議(APEC)期間會晤胡錦濤,“(中國大陸)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務實、正面的立場,我們表示肯定”。賴幸媛還說,希望兩岸將來能更積極面對國際組織與活動,共同合作貢獻國際社會。

連戰建議:為兩岸“和平協議”和政治互信做準備

在這次海參崴會面中,連戰轉達了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對胡錦濤總書記的問候,胡錦濤也請連戰轉達對馬英九的問候。連戰在會談中還提到兩岸未來政治對話的可能性。

他建議,兩岸“和平協議”、“政治互信”方面,不妨由“周邊議題”以堆積木的方式來推動,兩岸可由學術界或智庫等單位召開和平論壇,集思廣益,為和平、為發展、為互信來創造積極條件。

胡錦濤沒有接連戰的這個話題。在媒體報道的胡錦濤在海參崴闡述的“三點看法”中,沒有看到他涉及兩岸未來可能政治對話的內容。

胡錦濤只說“要不斷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並說“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是確保兩岸關係進展的關鍵,但他沒有提到未來兩岸政治對話的可能性。

大陸學者:胡錦濤的講話能體現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空間所在

大陸學者認為,胡錦濤這次在海參崴表示將認真考慮台灣的國際空間,是大陸方面釋放出一個新的信號,能讓目前略顯缺乏前進動力的兩岸關係獲得繼續發展的新動力。但在具體問題上,大陸學者與台灣方面直接強調兩岸關係與台灣擴大國際空間應相輔相成的意見不同,認為胡錦濤的說法雖然能體現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空間所在,但大陸的前提不會改變,只能在北京所說的“一個中國”架構下討論擴大台灣國際空間問題。

北京清華大學台灣研究所鄭振清教授認為,胡錦濤在海參崴的談話有兩項較具突破性的意義。首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目前進入新的階段,因此顯得有點缺乏前進動力。但這項新談話一出,能給兩岸關係帶來繼續共同向前且不停滯的動力及觀感。

鄭振清指出,胡錦濤這項談話,也能體現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及活動的空間所在。也就是說,涉及台灣民眾的切身利益的項目,兩岸可以“坐下來先商量”。

鄭振清認為,台灣加入一些國際組織對兩岸關係有利;以加入國際民航組織為例,兩岸三通之後,民眾對兩岸直航航班需求不斷上升,便是與民眾有關的項目。況且,台灣加入國際民航組織,對航空業也有幫助。

過去有不少學者認為,“連胡會”宣示的成分居多,不可能解決兩岸間的實際問題。而這次“連胡會”可能是胡錦濤任內最後一次;胡錦濤很快就要在中共十八大後卸下權力,因此外界覺得,他在海參崴說的話能算數嗎?何況大陸以何種“合適方式”給台灣更多國際空間,似乎也不是胡錦濤一個人可以決定,是不是還得由下一屆中共班子來決定?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就認為,即使胡錦濤表示可以考慮讓台灣加入國際民航組織等國際機構,但以何種方式加入,仍須兩岸協商。他認為大陸的前提不會改變,仍是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下討論,不會讓國際上產生“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印象。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