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德國企業高層缺少中國面孔

發表時間:

德國人都已經知道,中國對德國工業意義重大。但如果掃描一下德國企業高層的面孔,人們並不會得出類似印象,因為德國重要企業領導層里還很難見到中國人的面孔。

廣告

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象德國在中國那樣無所不在。人們到處都能看到德國的企業、德國工程師和建築設計師完成的作品、德國的機械設備和產品。有不少德國企業的營業額大部分是來自中國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些企業僱用了中國人當高級經理。其實不然。德國《世界報》發現,德國企業高層基本上沒有中國人。

比如SAP軟件康采恩的董事會裡有一個印度人,一個美國人,兩個丹麥人和兩個德國人,交流用語為英語,可謂國際化。儘管中國對該公司越來越重要,到2015年時,該公司打算在中國投資20億美元。這對一個大型企業來說也是個不小的數字。公司也一直在尋找中國人做高管,但找到現在卻還是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而SAP公司的這種狀況並非個例。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中國人雖然在中國本土進入了德國分公司高層,但通常也只是因為人脈關係和文化基底而負責採購和銷售等,決定公司走向7發展策略的中國人還是少而又少。有些德國公司曾嘗試重用華人,但最後卻摔了跟頭。比如漢堡尼維亞康采恩2009年曾聘用一位在台灣長大、在芝加哥大學學習過且有領導經驗的華人擔任中國業務董事長。結果,企業在中國虧損數千萬歐元。2011年,尼維亞只好叫這位華人走路。

波斯頓企業諮詢集團的朗恩(Nikolaos Lang)認為,德國企業高層缺乏中國人,與中國人缺乏國際經驗有關。新千年開始時,中國才逐漸開始培養國際企業精英。而精英不光需要良好的教育,還必須在大型企業里摸爬滾打多年才可能成為一個能獨立負責大區業務的經理。要培養這類企業領導人需要很多時間。

Egon Zehnder 企業諮詢2010年做的企業調查就已顯示,德國企業通常最信任的還是德國自己人。當時,歐洲企業已有大約28%的董事不是來自企業總部所在國,但德國企業的這一比例只有17%。儘管德國的出口在歐洲是最強勁的,但德國人依靠自己反而更成功。比如大眾根本就不想惹外國人的麻煩,雖然不久前因為中國意義重大而專設了中國董事會,但這只不過是個擺設而已,中國大區實際掌門人則是一位名叫Jochen Heizmann 的德國人。

位於上海郊區的中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是一所培養企業高管的學校,每年有200名畢業生。這些畢業生常常能在中國和其它國家找到薪水不錯的工作,但幾乎沒人能打入德國企業。

目前在美國高管已有一些華人面孔,有的還相當成功。在德國也不是絕對沒有隻是特別稀少而已。比如特殊化工康采恩贏創有一位中國董事裕大華。不過,上海出生的裕大華八十年代就來德國留學而且後來就一直在德國工作。

《世界報》認為:隨着中國的不斷強大,德國企業高管缺乏中國人,日後會削弱德國的競爭優勢。但《世界報有》一點沒有提到,那就是,中國人要進入德國企業高層,首先必須勉勵自己進一步走向世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國際能力和可信度。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