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關注中國

高征:中國民眾反日示威也是對政府軟弱不滿

發表時間:

中日關係因島嶼島問題日趨緊張,中國各城市民眾反日示威此起彼伏,怒火越燒越旺。上周日有25座城市數萬民眾參加反日示威,有的地方反日遊行釀成打砸搶,警方不得不使用催淚彈驅散示威群眾。中國官方的態度也開始強硬起來。有人預測,中日必有一戰。在中共即將召開十八大之際,如何處理同日本的關係對下一屆領導人來說非常重要。中國民眾反日情緒為何如此激烈,中日僵持局面如何解決,中國是否會動用武力解決釣魚島爭端,就這些問題,我們請美國馬里蘭大學中國歷史和民族問題專家高征談談他的看法。

廣告

 

 

日本挑起事端

高征認為,導火線是日本當局在釣魚島問題上採取了很多不利於中日關係,不利於局勢穩定發展的一些做法。如撞船事件,逮捕中國上島的民眾以及將釣魚島國有化的方法。這是把擱置很久的一個歷史性問題重新拿到桌面上來了。這才引起中國民族主義高漲,引起人們憤怒和反抗。

中國政府被迫採取較強硬的立場

高征說,對中國政府來說,保持和平穩定環境至關重要。保持中日兩國關係穩定,經貿發展也很重要。但是釣魚島問題突然出來,而且發生多個事件,中國政府不得不採取強硬立場。一方面對應來自日本的壓力,另一方面也為了回應國內民族情緒高漲。

民眾認為政府軟弱

高征認為民眾認為政府軟弱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中國政府在判斷國際形勢和外交政策時有些誤判。中國政府一貫不敢採取比較強硬的手段來對付周邊的局部衝突,擔心有損中國的國際形象,特別是和平崛起的形象。這就是一個誤判。和平崛起不能避免在具體問題上解決局部衝突。中國政府害怕局部衝突,總希望息事寧人。因此中國民眾覺得中國政府在保國守土的原則問題上過於軟弱。

日本野田政府在國內和國際問題上都採取強硬的立場

野田上台後為使日本走出政治和經濟困局,在國內和國際政策上都採取強硬措施,國內政策他主張加稅,國際政策上他主張日本有所謂集體自衛權,他想樹立強勢領導的形象,對他國內國際政策都會有幫助。

中共在釣魚島問題上面臨兩難的局面

高征認為,對中共當局來說,釣魚島問題的確很難處理。一方面,面對國內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愛國主義熱情,不可能一瓢水把這些情緒撲滅。本來中共政壇最近就出現各種各樣的事情,十八大本身就有很多難以處理和解決的問題。在這種時候,中共不願同民眾有太多衝突。但另一方面,中國當局自始至終都不希望民眾過多插手中國外交事務,主導中國外交政策的導向。又不希望有大規模動蕩,這對中國穩定和發展會造成威脅。

中日之間不可能發生全面戰爭

高征認為,中日之間不可能發生全面的戰爭。中國民眾如果繼續示威,一些不安定因素出現的話,中國政府肯定會更多的干預。大家知道,在中國歷史上,自從1908年第一次抵制日貨,到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有八次比較大的抵制日貨運動,但是每次運動,既有民族主義情緒又有反對政府的傾向,這使得中國政府非常敏感。因為抵制日貨也好,反日遊行也好都是認為政府無能,嘴上說一套,實際上並不能夠做出來保衛國家利益的行為。這是中國政府不願看到的。如果有打砸搶的局面發生,政府肯定會轉過頭來打壓民眾。這就不可能順從民眾的呼聲,被極端的激進的思潮牽着鼻子走。 另一方面,這給日本政府一個很好的時機,如果日本政府見好就收,不做進一步的行動的話,整個局勢就會穩定下來。

美國採取戰略模糊政策

面對中日的矛盾,美國將採取戰略模糊政策。這使得美國有更多的靈活性。不會直接介入,而會採取非常機會主義,非常實用主義的方式,靈活多變,兩面都不會把話說絕。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