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莫言:澄清政治與社會問題是作家之責

發表時間:

中國作家莫言獲得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繼劉曉波之後第二位獲諾貝爾獎的中國籍人士。莫言表示:“澄清政治和社會問題是一個作家的責任。據法新社報道,莫言在獲獎的當天晚上向媒體指出:作家是社會的一部分,他筆下描繪的生活涉及政治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一個對社會感興趣、珍視其中受苦民眾的作家,應該持批評立場”。莫言獲獎,為持續了近半個月的各種傳言畫上了一個句號,同時卻也繼續引發諸多褒貶不一的評論。

要聞解說
要聞解說 RFI
廣告

《紐約時報》對莫言獲獎予以肯定,指出:近三十年來的中國文學中,莫言和他的作品一直處在爭議漩渦中心,他的每一部作品出版都帶來了幾乎絕然相反的爭議態度,但與他及他作品相關的國內外相關研究論文數量驚人,在專業數據庫里可以搜索到大量與莫言相關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

莫言的文學作品,題材敏感、反思尖銳、風格獨特、語言犀利、想象狂放、敘事磅礴,在新時期以來的中國文學創作中獨具個人魅力。他在中國一流作家的位置上保持了二十多年,他的創作成就已經獲得過國內外諸多文學獎項的肯定。
不過香港《蘋果日報》卻在報道相關消息時指出:莫言獲獎,固然可喜可賀,但是,文學作品可以超越政治,作家不可以埋沒良心。莫言獲獎在內地引起較大爭議,雖涉及其作品代表性、文人相輕問題,但更多的是因為他被批評“沒能守住不作惡的底線”,還因為當局對待諾獎得主的雙重標準。

莫言的代表作《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檀香刑》等,頗具雅俗共賞的故事性,一幕幕鄉村傳奇,奠定了他在「尋根文學」作家群中的地位。 當然,諾貝爾文學獎頒給莫言,並不代表莫言是中國文學成就最高的作家,更不代表莫言是讓中國公眾心悅誠服的作家。莫言不屬於專門為當局、為官員拍馬屁的“主流”作家。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莫言在現實生活中卻也沒能守住“不歌功頌德”的底線,其中最受非議的,一是2009年為抗議德國邀請中國異見作家戴晴與會而退出法蘭克福書展;二是今年參與抄寫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宣揚中共勒令文藝界為政治服務、為中共服務的動員令。莫言雖是被動地參與這些官方行動,但難免有為虎作倀之嫌。

報道注意到,做為榮獲諾貝爾獎的兩位中國本土人士,劉曉波和莫言卻在中國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劉曉波得獎時已身陷囹圄,獲獎至今兩年還未能重獲自由,連其妻子劉霞也一直被軟禁。今次莫言獲授諾貝爾文學獎,新華社第一時間報道,官方譽之為“漢語文學獲得世界承認的一個重要標誌”。回顧高行健2000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曾遭中國外交部抗議,斥為“出於別有用心的政治動機”。2010年,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中國外交部再次抗議,斥為“違背該獎項的宗旨,也是對和平獎的褻瀆”。《蘋果日報》指出:中共當局如此打壓流亡作家、異見人士,官方媒體、網站如此漠視華人奪得諾貝爾和平獎、文學獎的史實,更凸顯中國作家有必要讓自己的作品超越政治,恪守良心,守住不作惡、不助紂為虐的底線。

莫言獲獎的消息,也引發諸多海內外人士的非議。中國著名異見人士、藝術家、作家魏京生、艾未未、余傑等人紛紛表示了不滿。魏京生批評瑞典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做法是為了“討好共產黨政權”;艾未未認為:這是“對人性和文學的侮辱”;余傑則表示,從文學本身來看,莫言的作品尚不能和很多當代中國作家相比,僅從對漢語創性的貢獻來看,莫言作品中有很多對暴力、色情的渲染,其語言冗長欠缺美感。

不過,面對各種反應、評論和非議,獲獎者莫言本人卻表現得十分淡定。目前他選擇了遠離喧嘩的都市、山東高密縣自己的老家,在談到所獲得的成就時,莫言表示,要感謝自己成長的這片土地給了他創作的源泉。對於今後自己的創作方向,莫言表示,將按照原來既定的方向,腳踏實地,描寫人的生活,人的情感,站在人的角度上寫作。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