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人物特寫

胡錦濤主政十年:經濟成就難掩政治無為

發表時間:

現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即將在中共十八大上讓位給新一代領導人。現年70歲的胡錦濤2002年在中共第16次代表大會上正式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2008年的第17次代表大會上他順利獲得連任。這10年間,中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舞台上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中國官方輿論的讚揚與肯定之外,在海外獨立觀察人士的眼中,這10年的政績並非如此輝煌。

胡錦濤2012年9月8日在APEC會議上
胡錦濤2012年9月8日在APEC會議上
廣告

胡錦濤更是一個蕭規曹隨式的領導人

劉銳紹:香港時事評論員

總的來講,我覺得基本上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在經濟方面,過去鄧小平、江澤民主政時已經創造出中國經濟茂盛這樣的勢頭,胡錦濤在這方面也就隨波逐流,這個(趨勢)主要是向上的。但是,他在政治方面犯了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不管怎麼樣,他爭取無所作為!本來大家看到中國的經濟經過一段時期的原始積累,而且不斷提升之後,應該是有條件進行政治改革的。但是,胡錦濤在他主政、而且條件越來越充足的情況下,在政治改革問題上一點都沒有進步,甚至我們從18大的組織過程裡面,可以看到有一些走回頭路。比如說,老人政治( 是有走回頭路這個跡象的) 。所以,對胡錦濤在這段時間的總體評價,他不能算是一個有所作為的領導人,可以說是蕭規曹隨這樣一個領導人,他對中國,或者說中共,在可以進一步開展的時候,他沒有隨着這個大勢,也沒有進一步創造更寬的改革幅度,所以,在這個方面,可以說他是浪費了很多大好的機會。

可以在歷史上留名的政績是兩岸政策

寇健文: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

寇健文:坦率地說,我覺得,從台灣角度來看,他最明顯的、會在歷史上留名的政績應該是對台(政策)。這是非常明顯的,在他任內,尤其是和江澤民時代相比,兩岸關係確實有非常大的一個轉變。當然,兩岸之間還是有很多摩擦,但是,從連戰去大陸訪問來看,他確實是扭轉了原來可能不斷在惡化(的關係)。其實,2002年胡錦濤接任總書記的時候,內部對於對台政策有很多批評,存在一種張力。對於這種張力,胡錦濤首先是制定了反分裂法,然後就是連戰過去(訪問大陸)。就這樣,他第一步先擠壓了內部的張力、壓力,第二步就是通過連戰訪問(大陸),起碼改善了國共(兩黨)的關係。以現在來講,等於是逼着民進黨也必須思考它的大陸政策應當做什麼樣的調整。這一點體現在謝長廷為什麼要去大陸訪問。從這個角度來看,要論這十年來,胡錦濤在政策上哪一方面相對來講比較成功,那絕對是兩岸關係上面。

在經濟方面,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實力在成長,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開始有一些問題。比如說,經濟發展的模式還是沒有成功地去改變,尤其是十七大時就已經提到了要改變經濟發展模式,但到現在還沒有很成功。所以,在7月(大概是25日),胡錦濤在中共中央黨校講話的時候,他還是提到同樣的東西。

法廣:那麼,從政治的角度看,您認為胡錦濤在過去十年最突出的政績是什麼?

寇健文:嗯 ……好像沒有什麼很強的影響(笑)。在政改的部分,我覺得可能是胡錦濤這一代領導人留給後人最遺憾的地方罷。

胡錦濤才是中央的毛派的標誌性的人物

胡錦濤的兩屆任期伴隨着重遊被看作是紅色革命聖地的西柏坡開始,以推倒在重慶高調唱紅打黑的薄熙來結束,這兩者間有怎樣的內在聯繫呢?

余傑: 旅美作家、《河蟹大帝胡錦濤》一書的作者

余傑:有一種很樂觀的看法認為,薄熙來的垮台意味着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開始,意味着毛派的崩潰。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薄熙來案的病根其實並不在薄熙來本人身上,而是在胡錦濤身上,胡錦濤才是中央的毛派的標誌性的人物。薄熙來本人並不是左派,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是一個權力狂,他之所以向左的方向走,是(因為)看到胡錦濤一上台就去西柏坡,一上台就搞毛的那一套,所以,他要隨胡錦濤是同樣一個方向,甚至要比胡錦濤更左,他才能凝聚黨內的力量,他也比較安全。如果胡錦濤一上台就按照趙紫陽、胡耀邦當年的比較開明的方向走的話,我相信,薄熙來這樣一個機會主義者,他也會表現的比較開明。胡錦濤最後把薄熙來打掉,不是因為薄熙來搞毛的那一套,搞左的那一套,而是薄熙來挑戰了以胡溫為首的中共中樞的權力,所以,背後是一場殘酷的權力鬥爭。

法廣:胡錦濤即將離任。回顧這十年,您怎麼評價胡錦濤的表現?

余傑:我的新書《河蟹大帝胡錦濤》的副題就是:他讓中國失去了十年。他的不作為,甚至他的一些政策,比如說在政治上用暴力維穩來達到一個虛偽的和諧社會;在經濟上,國進民退;在外交政策上,這種大國崛起、窮兵黷武、赤裸裸地支持那些邪惡國家、專制國家……所以,各方面來看,他都使中國不僅失去了政治體制改革最好的時機,而且在法制方面,在新聞自由方面,在言論自由方面,宗教信仰自由方面,都出現了大的倒退。

有些輿論說,比如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但是,在我看來,這種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它是建立在對人權的剝奪,對環境毀滅性的破壞,對能源的大量消耗……我覺得他其實是把中國的未來透支了,對中國未來的傷害比他所取得的經濟成就要大。這一點,在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歷史階段內,我們會看得非常清楚。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