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輿論看中國

從毛澤東到鄧小平:中國如何找回自己的位置

發表時間:

法國《世界報》本周出版了由該報總裁伊斯拉爾維茲牽頭出版的《追蹤變化中的世界》系列叢書中的第二本《中國:從革命到巨人的誕生》,世界報在其歷史欄目刊登了伊斯拉爾維茲為該書所作的序言,序文的標題是從毛澤東到鄧小平:中國如何找回自己的位置。

廣告

文章評論說,中國歷史的弔詭之處並不在於中國今天迅速跨入世界一流國家的行列,而是在於從1830年至1980年期間中國居然在世界舞台上默默無聞。中國曾經一直是一個經濟強盛的國家,根據英國著名經濟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提供的數字,十九世紀初,中國生產的財富相當於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而這個比例到二十世紀中旬飛速下降至百分之一。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毛澤東去世之後,留給他的接班人的是一個與世隔絕、居民饑餓不堪、知識分子被徹底清除的國家。對在毛澤東時代建立起來的三大教條:黨的絕對領導、國家經濟以及自力更生的原則,鄧小平只保留了黨的領導這一條,並且堅守不渝,儘管外界對他個人究竟對此有何想法不得而知。在經濟層面,鄧小平對內逐步改革了中國的國家經濟,對外則大量引進外資並且將中國的產品出口至國外。

中國因此在三十年的時間內完成了美國以及歐洲國家在一個多世紀以前完成的工業革命,而這個過程在西方國家則大多要花比中國長三倍至四倍的時間。中國的一切事物都在飛速演變,無論是農業轉向工業,農村走向城市,還是中產階級的興起以及消費社會的發展,其速度都令人目眩,經濟增長以每年增加百分之十的速度遞增,以至於中國在短短的七年內就完成了經濟增長翻一倍的目標。

這是世界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上從未有過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持續多年保持如此高速的經濟增長。不過,儘管中國的億萬富翁越來越多,儘管中國的現代化新城拔地而起,儘管中國人對高檔消費品的胃口越來越大,今天的中國依然是一個窮人占絕大多數的國家,他的絕大多數國民還沒有達到富有就已經衰老,儘管他的經濟總產值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但是,他的人均產值卻遠遠落後於他國,而人均產值才是衡量居民實際生活水平最佳指標。

為了維持中國的世界經濟地位,中國必須改革目前的經濟模式,從投資發展出口貿易到創新技術發展居民內需,作者認為,中國需要的其實是一個雙重革命,一方面實行社會改革改善居民福利,另一方面建設真正的法治社會以及監督機制,進一步開放社會。中國政府以及中國共產黨都表示正計畫向上述目標努力,但是,他們的努力遇到了重重阻力,尤其是在政治層面。中共高層相關的討論時隱時現,外界雖然知之甚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討論的氣氛十分激烈,外界關注的是即將繼位的中國第五代領導人他們是否會在繼續經濟改革的同時啟動政治改革?他們是否會在西方合作夥伴國的要求下在國際社會擔負起大國的責任?

中國政府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作出他自己的選擇,總而言之,他必須更多的依賴他的人民,中國人比以前更富有,受教育程度更高,對國內外事件也越來越了解,中國五億網民組成的網絡大軍是政府無法藐視的社會群體。儘管毛澤東的陰影至今依然沒有散去,依然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四周遊盪,但是,網絡社會的發展將可能是對毛澤東威信的致命一擊。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