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德國媒體:莫言遊走於黑白之間

發表時間:

10月11日,中國作家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一公布,莫言在德國立即成為爭議人物。人們首先爭議的是莫言的政治立場,而不是他的文學水平。中國異議人士艾未未和廖亦武對莫言的批評給爭議火上加油,媒體批評莫言的聲音也隨之份量加重。但在莫言向中國當局發出了釋放諾和獎獲者劉曉波的呼籲後,媒體對莫言的批評立即降溫不少。對莫言政治性的評判也漸漸轉向了對他作品的解讀和評估。

廣告

莫言在德國早已是個知名人物。1987年,張藝謀根據莫言小說拍攝的《紅高粱》在柏林電影節奪得中國人的第一個金熊獎後,莫言也在德國一舉成名。此後,德國陸續翻譯出版了他的一些重要作品。《紅高粱》、《酒國》、《檀香刑》、《生死疲勞》等都已與德國讀者見面。《蛙》的德文版明年初也將上市。
 

儘管莫言在德國作品不少,但德國文學評論家面對莫言卻猶豫不決,難以下筆。結果是報刊對莫言的作品評論並不多見。2009年,中國成為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莫言以文化代表的身份隨中國代表團前來德國參加書展。當時,媒體和異議人士批評中國壓制新聞和出版自由的聲音十分強烈,中國官方在書展開幕前猛力反彈,引起轟動。書展期間,中方改為避免爭吵。莫言也迴避採訪,取消了一些早已預約好了的德國電視訪談等活動,使媒體無可奈何。不過,人們在他的作品中還是讀到了中國現實的殘酷,感受到了他對現實的批評,於是,在德國人的眼裡,莫言成了一個既非異議人士又非忠於政府的作家,成了一個非白也非黑的人物。這可讓德國人很傷腦筋。
 

《漢堡晚報》認為:莫言是個故事敘述人,但不是個批評者。人們指責他與中國體制拉開的距離不夠大。
 

《明鏡周刊》寫道:電影《紅高粱》使莫言一舉成名。《紅高粱》裡面的紅卻並不代表共產黨的紅色,而是代表自由。講述愛情時,畫面是火一樣的紅。日本人入侵時,畫面是血一樣的紅。這部電影以及中國隨後出現的“新潮”電影都帶有顛覆國家政權的傾向。但後來,莫言成了中國政府的文化使者,張藝謀的《英雄》有如空洞的政治宣傳。兩人都與中國政府妥協了。不過,他們當年聯手打造的那片充滿慾望並具有戰鬥精神的紅色至今仍留在人們的腦海中。
 

德國知名作家瓦爾澤(Martin Walser)則向德新社表示,莫言是今年諾貝爾文學獎最佳人選。“他的書特別豐富多彩,寫得好,而且寫得美。”
 

《時代》周報發表了一篇對漢學家及德中文學介紹人顧彬教授的採訪。這位德國教授對莫言作品的評價是:莫言是個傳統作家,使用的還是1911年大革命前流行的敘事方式。他用畫面來描述他的創傷和過去的世界,對語言下的功夫不夠。再者,中國作家的通病是,他們都沒有能推動他們自己奮勇向前的思想。
 

對艾未未批評莫言不是知識分子不能代表當代中國的說法,顧彬教授認為艾未未說得太過份。當記者問到是誰更能把握中國,是莫言還是流亡德國並剛獲得了德國書業和平獎的廖亦武時,顧彬給與了尖銳批評。他說,德國人過份傾向於黑白思維方式。但現實並非總是黑白分明。他還說,曾去探過監的廖亦武的朋友們告訴他,監獄裡的情形並不象廖亦武描寫的那麼糟。廖亦武寫的好多東西根本就不是紀實的,而是幻想。對廖亦武,德國人有必要認真檢查一下。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