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經濟學者馬碩分析中國經濟企穩形勢

發表時間:

中共十八大正在北京召開之際,一系列經濟利好消息接連公布。周六中國海關總署公布10月份外貿出口增加11.6%,國家統計局前一天也公布工業、零售業有強勁增長,顯示中國經濟恢復企穩跡象增強。對此,經濟學者,目前擔任聯合國海事組織設在瑞典的世界海事大學副校長、同時也是該組織在上海中心擔任主任的馬碩教授接受本台採訪。

廣告

10月份中國外貿出口增長延續了5月份以來外貿增長的短期趨勢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國內採取的一些促進出口的政策發揮了作用,另一方面 ,從十月份的數字看,對美國的出口增加得比較多,對歐洲和日本的有略微降低,對其他國家如東盟、俄羅斯的增加也比較強勁,反應出東盟、俄羅斯對華貿易受西方經濟影響間接、比較小。

美國相對歐洲來說經濟情況要好一些,而日本的情況比較複雜,十月份對日出口比九月份降低了2.7%。降幅不算太多,但走勢向下。

總結出口增長的主要的原因,馬碩認為,是收益於中國的增長點受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經濟不景氣和主權危機的影響相對較弱。

出口雖有增加,但沒有改變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快的貿易結構。

在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對美國的出口還有增加,馬碩認為是一件可喜的事,但要看到十月份貿易結構,主要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的速度快,沒有看到貿易結構本身的變化,比如鞋子、塑料製品出口增長很快,但這些都是勞動密集型的。

儘管對外貿易出口增加,但仍然很難實現今年貿易增長10%的目標。

馬碩表示,外貿並非靠國內政策一廂情願決定,如果進口方經濟整體不景氣,也全無辦法,從目前一到十月份增長6.3%的狀況看,完成全年10%的目標不太可能。

在今年最後的兩個月,雖然西方歐美國家的需求會比較旺盛,但美國民主黨總統奧巴馬續任後,有可能還要對人民幣進一步施壓,使人民幣還會持續升值。儘管是比較緩慢升值,但對中國後兩個月的的出口、尤其是對美國出口會產生負面影響。

中國有可能會從政策上增加從美國的進口

十月份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比較大,300多億,相對於全年截至十月份的1800億,已經超過其平均值。這主要是由於進口原材料價格的降低,並不是從西方國家進口總量上有明顯的降低。但是,300多億的月貿易順差使中國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壓力,因而完全有可能在最後兩個月從美國的進口有一些增加。

有望實現年經濟增長7.5%的目標

第三季度GDP增長為7.7%。而且經濟增長速度出現緩慢回升。第四季度預計應該比第三季度高,如果是這樣,全年增長7.5%就沒有問題,比較有希望。

胡錦濤在18大提出到2020年中國居民收入雙翻番的目標有實現的可能

馬碩認為,利用8年時間實現這個目標是有可能。他說,雖然收入水平要考慮購買力及通貨膨脹因素影響,但實際上目前國內工資、尤其是城市收入增長挺快, 而通貨膨脹有所控制,總體效果不錯。因而對8年實現收入翻番抱有希望。

“國富民窮”的欠債狀況可能被改變,人均收入增長可以快於GDP增長

有分析指實現到2020年中國居民收入雙翻番的目標,必須保證中國GDP增長在7%以上。馬碩表示,人均收入增長可以快於GDP增長,以前中國的確是存在GDP增長比較快而人均收入增長慢的情況,即所謂的“國富民窮”,兩者增長速度上的差異反過來的情況也是可能的,即便GDP增長稍微慢一些,在8%以下,但人均收入的增長也有可能在其之上。

不同形式的經濟體產生就業的差異很大,不能直接地把GDP增長速度與創造就業掛鉤

對於有關中國GDP增長如果低於7.5%可能引發社會動蕩的說法,馬碩認為這只是一個大概的意思,GDP本身怎麼構成、以什麼形式構成差別很大, 不能簡單地講GDP達到什麼程度就對就業產生牽製作用,這只是一個大概的數字。但GDP與GDP之間差異非常之大,不同形式的經濟體產生就業的收縮性和差異很大,以印度和中國為例,中國經濟結構本身確實創造了很多就業,印度就很少,但兩者GDP數字差別並不太多,原因就是經濟結構不同。中國是以製造業為主,製造業創造很多的就業,印度以服務業為主,創造就業數就少很多。所以不能直接地把GDP增長速度與創造就業掛鉤。

中國經濟不可能持續高速度發展,就業必將成為越來越大的壓力

雖然不能直接地把GDP增長速度與創造就業掛鉤,但兩者之間肯定是有關係。馬碩認為,將來中國經濟不可能一直以這種高速度發展,就業確實會是越來越大的壓力,這一點是無可置疑的。就要看未來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了,在經濟沒有那麼快的情況下,還要消化和創造出一定的就業機會,確實是一個挑戰。尤其是要面對不僅僅是人口增加,而且農村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也很快。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