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亞洲周刊

1942效應--拒絕信息不透明惡果

發表時間:

最新一期亞洲周刊的封面專題是什麼?最新一期亞洲周刊的封面專題是:1942效應--拒絕信息不透明惡果。電影《一九四二》重現國民黨統治時,河南三百萬人餓死的歷史,令觀眾聯想到一九六二年共產黨統治下逾三千萬人死亡的大饑荒,希望導演馮小剛能拍《一九六二》。兩場悲劇的關鍵原因是信息不透明,官僚層層瞞報,自欺欺人,災難源頭是人禍,也是公共政策與公共利益在信息不透明的黑盒子中被扭曲、被犧牲的結果。《墓碑》作者楊繼繩呼籲習近平敢於面對歷史,不再禁絕一九六二年真相公布。

亞洲周刊
亞洲周刊 RFI
廣告

《一九四二》的編劇劉震雲對這部戲有什麼期望嗎?

為了寫作《溫故一九四二》,劉震雲研究了東周以來的河南旱災。電影和小說引起國人極大關注,也讓他發現河南人的麻木與幽默;他要讓中國人思考,要拒絕遺忘和深究根源。

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消息當時也傳到國際間,這當中有哪些細節嗎?

二戰期間的美國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非常關注河南飢荒,他將饑荒情況向全球發布,對國民政府造成壓力,探取行動賑濟災民。

 

一九四二年河南大飢荒的歷史重見天日,那一九六二年的中國全國大飢荒,到目前為止有哪些記載嗎?

前新華社高級記者楊繼繩撰寫過一本關於「大饑荒」的書,名為《墓碑  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作者從九十年代開始對這段歷史進行調查研究,做了大量的採訪。書中描述了當時中國各地的災情、估算了死亡人數,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中國非正常死亡人數約三千六百萬。作者還揭露了災難時期國家的各項決策,以及分析災難背後的制度問題,還原了這段被人遺忘的歷史。

除了封面專題外,本期亞洲周刊還有哪些重要內容嗎?

亞洲周刊本期還專訪了國際著名神探李昌鈺談王立軍事件。李昌鈺說,王立軍很崇拜李昌鈺,二十多年前認識李,一直有合作和交流,並討論過一些案件。王一度打算找李昌鈺幫忙化驗海伍德案的毒物。李表示王有遠見是個人才,但下場就很可惜。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