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法中之間的一個國家機密

發表時間:

今天法國左翼報紙解放報頭版頭條圍繞“法中之間的一個國家機密”展開。今年十月份,法國電力公司、阿海琺和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悄悄地達成一項核電站與技術轉讓協議,但是有關文件卻一直沒有公諸於眾,問題在於法中的這一協議為什麼要保密到人不知,鬼不曉的地步!法共人道報說,法國財經部密切注視法國電力公司與中國的關係;回聲報文章簡明扼要,就法電和中廣核所引起的爭議撰文。 

廣告

法電被指核技術轉讓合同危害國家機密

法共機關報人道報引述法國諷刺幽默周報“被捆綁的鴨子”的披露指出,法國金融總監就所謂2011年底法電與中廣核簽署的合作合同展開調查,對法電總裁普羅格力歐去年年底同中廣核之間耐人尋味的核能夥伴關係簽署的條件予以澄清,以期了解法中核能合作協議是否對法國核技術機密構成危害,有關法中核合作協議最終可能對法國電力公司進入中國市場有利。

法電生產部經理肯定法中合同透明

法國電力公司生產部經理埃爾維馬舍諾在今日法國發表的對其訪談紀要中表示,法電與中廣核的協議曾經得到政府的准許,而且法中的核合作條件是透明的,況且,法中核夥伴關係已經有三十年的歷史,薩克奇時期的政府之所以阻攔法中籤署有關合同框架協議的原因只是要求生產核反應堆的阿海琺不能包括在其中,法電生產部經理認為,法國核工業需要全世界的工程師到其核電站,而對有關核技術轉讓所引起的恐懼並沒有根據,法電生產部經理最後指出,對中國合作夥伴指指點點對創造有利的合作心理環境毫無建設性意義。

 

漢人對藏人自焚一改沉默

世界報昨天的頭版頭條聚焦令人心碎的藏人自焚事件,世界報駐京記者布里斯發自甘肅南部的採訪報道說,如今不僅僅是藏人僧侶自焚,農民、工人和大學生自焚者也屢見不鮮,自焚之際他們都高呼要求達賴喇嘛儘快返回家園,布里斯的實地採訪報道圖文並茂,佔據兩整版篇幅。布里斯還就中國知識分子開始在藏人自焚事件上打破沉默撰文指出,但這些知識分子仍然是秘密悼念多達95名自焚身亡的西藏人。世界報大事件專欄指出,30多名漢族知識分子和持不同政見人士在北京一個秘密地點集會,悼念自焚喪生的藏人。

聚會的房間一面牆上貼着自焚喪生的西藏人照片和為民主獻身的受害者照片,大字橫幅寫道:為生命的自由與尊嚴祈禱。

中國著名維權人士胡佳參加了秘密悼念活動,胡佳自從2011年被從監獄釋放,不再引藏他的活動,並希望能夠再次舉行這樣的哀思活動。胡佳坦誠組織這樣的活動冒有很大風險,只要便衣警察聞到風聲,必定會封堵秘密會議,逮捕組織者。中國民主人士之所以面對藏人自焚事件保持沉默,不僅有不知情,也有無動於衷,既有民族偏見,也有害怕的種種原因。世界報文章引述作家王力雄的話說,網上刪減西藏消息迅速,只要敢於談論西藏,警察就來敲你家門。王力雄著有多本關於西藏和達賴喇嘛的作品,但這些著作都在中國成為禁書,王力雄與藏族作家唯色是夫妻,他們在北京一直被嚴格監視居住。

中國集體保持沉默的狀況在2012年年底這個月持續被打破。一本香港出版,專以知識分子為讀者對象的雜誌“陽光時務”周刊12月13日頭一回在封面用藏人江白益西今年3月在印度新德里自焚照片報道藏人自焚事件,報道標題寫道,這個受苦的西藏。

漢族同胞應學會傾聽和理解藏人的苦衷

世界報派駐北京記者布里斯寫道,現流亡德國的中國前著名記者長平在該期雜誌長篇社論,2008年西藏起義時長平就呼籲中國同胞丟掉漢族文化的優越感,應當學習傾聽與理解。長平在社論里指出,他要再說一遍,應當從傾聽自焚者的心聲開始,以達到避免民族衝突的危險。王力雄在這期“陽光時務”周刊里發表介紹自焚者生平及其遺囑的長篇調查報告。

“紐約時報”於12月12日也第一次在其中文版放置北京維權律師許志永的論壇,當然該論壇受到北京禁止,許志永描述他與自焚身亡的18歲藏人朗卓家人相會的情況,朗卓在四川阿霸自焚,許志永希望去悼念他。許志永寫道:對不起,在朗卓和其他藏人為他們的自由而亡的時刻,漢人卻陷於沉默。可我們一樣是受害者,相互隔膜、內鬥、仇恨和廝殺。這是我們共有的土地,共有的家園,共同的職責,共同的夢想,這也將是我們共同的救贖。

中國銀行貸款激增引不安

中國財政部長有足夠的理由為中國銀行貸款激增感到不安。中國銀行向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借貸規模龐大幾近爆炸的程度,給中國金融體系帶來嚴重危險。中國當局星期三對此提出警告。

根據世界報評述文章,為了財政支持中國經濟發展,幾年來中國銀行貸款數額快速增加,但同時這些貸款的性質卻引發爭議。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承認,尤其是對房地產和地方政府短期借貸構成潛在危險。

今年11月中國銀行借貸高達647億歐元,比上個月的625億歐元多出22億歐元。因為必須支持經濟增速,中央銀行被迫三次減少銀行存底,以維持借貸的速度與規模。央行還在7月下調指導利率來鼓勵貸款。

至於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中國官方預計,長遠看,因外在需求滯脹,,同時中國內部消費需求也將減緩,但勞動力價格會升高,環境限制也會增加,這些因素導致中國經濟將會減速。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