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書香世界

展現民間論述重要性的中文好書

發表時間:

2012年《亞洲周刊》選出十大非小說類中文好書,評選的標準是,這些書籍都“充分展現民間論述的重要性”。

廣告

《亞洲周刊》稱,作為國家體制外“第二文化”的民間論述,它承擔起社會良知與人民利益,是真正意義上的最好“大學”。就全球華人個體生命及民族命運而論,最不可或缺的也是民間論述。

這次榜上有名的除了上周介紹的《大民小國》和《大數據》之外,還有大陸學生蔡博藝的書《我在台灣,我正青春》。據說這本在台灣熱銷的書的作者蔡博藝年僅二十歲。作者在書中說,她羨慕台灣國語的甜美,而自己“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在這裡聽起來更像是方言”。

按慣例陸生與台生初次見面須自我介紹,蔡博藝說,以為會遇「噓聲」而忐忑不安,沒想到迎來熱烈鼓掌的滿堂彩。其實,台生初來大陸也受到這樣的歡迎。作者認為,這就是台海兩岸新一代的胸懷,它是心靈的,也是政治的。

蔡博藝也在書中描寫了這樣的情節,雙十節在國父紀念館外看到一台宣傳車,插著五星旗,打著「中國萬歲」「我們都是一家人」的牌子,播放著紅歌,在台北街頭招搖。蔡博藝激動又興奮,倍感親切,表揚「這就是台灣的包容能力」,但接著就產生「詭異」假想:「如若是我插著青天白日滿地紅走在北京街頭,也許下一秒我就要被有關部門找去喝咖啡了」。

台灣生活令陸生蔡博藝寫出走紅之書。無獨有偶,曾是台籍學生的李政亮在大陸生活十一年,也出版了廣受矚目的《中國課》。他在名校南開大學任教已四年,透過觀察和書寫從台灣人角度提出新思考,尤其關注大陸八零後、九零後年輕一代將迎來什麼樣的未來?他發現,在嚴格管控言論的狀況下,大陸學生都迴避在公開場合發言,即使在課堂也選擇「不會犯錯,老師也無從挑剔、難以回應的說法」。大陸的教育彷彿就是錘鍊鋼鐵,「錘鍊愛國之心與灌輸革命歷史」,連五六歲小女孩鋼琴演奏都表演紅色曲目。因為大陸評鑑各種才藝都有標準,直接影響能否進入重點學校。學生對左翼思潮與自由主義各有追求,而關心國家走向卻相當一致。但是,作者懷疑,人人都甘心被政治操弄嗎?原來,很多學生擅長用匿名在公共論壇放肆議論政治,對最核心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暢所欲言;做回自己,燃燒思想的激情,就從發出自己的聲音開始,突顯人性和心靈的反彈。不過,兩岸學生差異仍然巨大,這邊注重人生,那邊多為國家與民族著想。所以,台灣學生總問大陸學生:「為什麼學習如此刻苦、努力?」大陸學生常問台灣學生:「你們為什麼要『去中國化』?」

列舉2012的重要的中文書籍,還必須提到《張春橋姚文元實傳》。作者史雲為二人合寫一部傳記的靈感來自漢代司馬遷《史記》中的合傳。他說,張、姚無論從共同活動,思想感情,還是從個人經歷、從屬的社會群體來看,都非常相同。書中透露一個鮮為人知的真相:張春橋三十歲前右眼就失明,姚文元十幾歲右耳便失聰。文革十年就是這兩個一瞎一聾,用僅存的「左」眼、「左」耳俯視天下、傾聽動向,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的「無產階級司令部檄文」,攪得周天寒徹,滿神州都是怨。

不同於文革旗手,毛夫人江青及王洪文,沒有上過大學的張、姚是較早參加革命的文學青年。人們今天大可蔑視他們文章的「假、大、空」,但他們確實靠自我修鍊「成才」,即便「書生禍國」也算驚天動地,甚至厲聲喝斥過「紅軍之父」朱德等元老。在對二人的評價上,作者力爭實事求是,稱張、姚屬於一種歷史現象。退一萬步看,世上即使沒有張、姚,但只要有「左」的土壤和環境,也會滋生「趙春橋」、「錢文元」之類。這是另一種「自然史使然」。另外,書中認為,過去當局稱張春橋是「叛徒」或「混入黨內」,屬於扣政治帽子。姚文元四九年前參加學生運動確是進步表現,其動機也可信。作者還認為,武力解決四人幫在黨內不合程序,但文革令黨內程序蕩然無存在先。清除劉少奇,鄧小平,陶鑄 賀龍? 林彪等,沒有一個是按正式會議和正常程序決定的。於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規律起作用了﹐但這絕不是法治。

好書是民間論述也是中國思考,它們重提已被遺忘的歷史,從民國到中共建政時的中華理想;它們追溯史上包括近現代史上出現過的清廉政治,清貧人生,清潔精神,包括「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社會安定。《大民小國》書中摘取一段這樣的網文,因為「中國能出譚嗣同這樣的人物,讓我從美國徹底地回歸了中國。我不再認為美國才是中國的希望,我認為譚嗣同已經是中國的希望」。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