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廖亦武:我夢想中國解體

發表時間:

今天法國右翼的費加羅報在辯論意見專欄版刊登一篇文章,標題為“廖亦武:我夢想中國解體”。廖亦武在其新書“證詞”法文版在巴黎出版之際,接受採訪,評論中國現狀,並表示不看好中國的改革前景。本文是由卡羅琳德馬雷采編、記錄。

廣告

德馬雷:天安門後,你坐牢四年,這四年改變了你什麼,讓你對中國有什麼看法?

廖亦武:我父親是一名作家,他在1957 年受到“百花齊放”的迫害,因此警戒我,不要批評中國的政體制度。我沒有相信他的話,因為1980年代,正是中國大開放的時期。而這四年的坐牢經驗告訴了我,權力可以多麼窮兇極惡。在獄中,我為自己培養了一個算是正面的自我形象,針對我的勇氣,我寫了詩作“屠殺”。

但我出獄後,卻無人接待我,甚至所有的人都躲避我。中國人只想要賺錢。我只好回到父母家中生活,而他們禁止我出門。警察幾乎每天上門巡視我。他們沒收過三次我的創作手稿,而每一次,我都重新再寫一遍。

我認識了另一種新的關閉的形式,是我在監獄中找到的,那就是寫作及音樂,他們讓我能夠逃離這個自我監禁的精神世界。

隨着中國經濟的驚人發展,人們以為中國監獄的情況會有所改善;但卻驚訝地發現它其實在惡化。在薄熙來事件中,因涉嫌參加黑社會而被逮捕者有300人左右承認、招供,這顯示了現今的拷打酷刑比我那個時代還厲害。

德馬雷:你是否認為,在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2年,把文學獎頒發給莫言,是一種政治選擇 ?

廖亦武:我不能對諾貝爾獎下如此結論,但我看到的是,莫言敢把審查制度與機場海關檢查的必要性相提並論。而且他被問到,是否知道有作家因發表對中國的看法而被關在監獄中,他卻回答,不知道。

德馬雷:在此際審查更加嚴厲的時刻,你是否相信勞教改造措施將會終結?

廖亦武:在中國是有法律條的存在,但經常被踩在腳下。在天安門時,我對法律的看法,在一刻鐘內就完全顛覆了。更何況,西方人對於勞改營的判斷被模糊化了。隨着時間流逝,西方人的記憶會逐漸淡化,但沒有人會與那些沾滿天安門血腥的儈子手再度握手,向其屈膝求饒。

審查監控南方周末是中國政府向所有中國媒體發出一個信息。而南方周末一直到2001年都還能自由發言。今天,已經不是西方價值觀影響中國了,而是這個人人稱為後極權主義的中國,將把它的價值觀強加於全世界。

德馬雷:你對中國新領導人習近平有何期待?

廖亦武:我們許多中國人都非常期望中國能夠有一個新的開始,但我們還是處於兩者之間的階段。習近平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尚非中國主席。他傳給我一個特別沉重的信息:他上任後的首批動作之一是,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李必豐只是表達其信念就被判坐牢12年。

德馬雷:你怎麼看未來幾年中國的變化?

廖亦武:中國,這個帝國應該解體。我夢想,中國分裂成二十多個不同的小國。如果你看看中國的歷史,分裂時期總體上比合一的時期長。而在分裂成幾塊的時期,中國的文化發出最強的光芒。也就是這段時期當中,中國出現了大思想家,如:老子、孔子等人。我們為何需要忍受中國共產黨?從來沒有任何人投票選舉出這些的領導人,所以他們不能代表任何人。不是這些領導人可以改變中國,而是由中國老百姓來改變中國。

德馬雷:過去,從來沒有這麼多的藏人自焚事件,但我們感覺西方國家對西藏比較不感興趣了,你認為呢?

廖亦武:中國人是這麼地沉浸在經濟市場,以至於他們忘記了自己生活在獨裁體制下。我呢,人家很難聽到我的聲音,我說的話都被模糊化了。

我沒有政治意見,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錄音機。我不為民主而戰,讓那些希望活在獨裁製度下的人去戰吧!而那些希望活在民主制度下的人,他們認為怎麼好,就怎麼做吧!

藏人只有一個簡單的要求:達賴喇嘛返回西藏。而中國政府在替自己製造敵人的時候,也就是正在替自己掘墳墓。這也正是我的夢中藍圖。

如果每個省份獨立,這就將解決目前的問題。也就不會有人去騷擾別人、去要求歸屬權。那時,當藏人想從鄰近省份畫分出來,敬拜達賴喇嘛,這就是他們自己的問題。我們沒有權利去干涉別人的事務。這也就不會有可怕的自焚事件了。

北京宣布今年終結勞教制度

今天法國報紙另一則有關中國的報道在十字架報的世界版,標題為:北京宣布今年終結勞教制度

勞教制度是毛澤東在1957年代仿效蘇聯建立的。但因為這套制度不受刑法、刑訴法和其他法律的管轄,經常受到海內外人士的詬病。

中共政法委書記孟建柱1月7日宣布年內停止勞教。中國日報昨日周一引述中國法學會副會長陳繼平說,勞教制度為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時期的改正社會秩序帶來貢獻,但是現在中國需要一個司法制度。

陳繼平還說,一個關鍵的會議已經同意嚴格限制使用勞教制度,直到中國人大批准廢除它。全國人大會議將在三月份舉行。

十字架報指出,本月早先,中國央視的官方博客引述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的話說,中國將停止使用勞教制度。但這則報導迅速被刪除。這種矛盾現象顯示了,當時,這個建議尙不成熟。第二天中國日報說政府將“推動改革”,但沒有給出時間表和細節。

中國國家媒體周一引述一名高級法律官員的話說,中國具巨大爭議的勞教制度今年即將廢除,被認為是勞教制度即將結束的又一個信號。今天這案子的所有矛盾不明處似乎都排除了,中國決定年內停止勞教。

在中國,所有的人都可以在區區幾名地方警察決定下,不經過司法審判就被送到中國的300個勞改營的其中一個去接受改造,最長可判四年勞改。目前中國還有超過20萬人在勞改營。

報道指出,不過截至目前,似乎並非所有地方政府都已經收到這些指令。一名黑龍江省的司法人員還指出,地方政府一旦廢止勞教制度,將很難維持地方公共秩序。

另外針對勞教制度的廢除,海內外有批評指出,中國還遠遠不是一個法治國家,在廢除這個制度之前,中國應該先制定一個保障個人權利的憲法條例。

今天的費加羅報刊登了演奏具原創性及大膽特質的25歲中國女鋼琴家王玉佳的相片。王玉佳將於今天周二晚上在著名的巴黎最大的普萊耶音樂廳(Salle Pleyel)舉行演奏會。

今天法國各主要報紙頭版頭條側重點有:法德慶祝愛麗舍條約今天屆滿簽署五十周年、以色列政局、教師罷工等主題。
左翼解放報頭版頭條指,法德如同沒有激情的夫妻,指這對夫妻五十年後試圖尋找倆人的第二春。

巴黎柏林慶祝50年來斷斷續續的友誼

回聲報頭條標題:巴黎柏林慶祝50年來斷斷續續的友誼。

人道報頭條標題:德國是一個掙紮的模子。報道說,2002年施羅德總理提倡壓制工資、讓工作更具靈活性、鬆綁退休制度,但十年後,德國仍然面臨危機,進入死胡同。

法國重量級報紙世界報頭條標題:歷經一切,五十年後,法德兩國仍然聯合在一起。

世界報今天特別與歐洲大報之一,德國的慕尼黑日報SUDDENTSCHE作一項聯合編輯報道。

法德兩國周一及周二在柏林慶祝這個紀念日。

1963法國二次大戰英雄人物戴高樂將軍與德國當時總理艾德諾爾簽署和解條約。當時再幾個月即退位的艾德諾爾提出這項建議,是想讓德國浴火重生,能從歷史罪名中洗脫出來。

而在此之前,已經有JEAN MONNET與ROBERT SCHUMAN於1950建議法德在煤礦及鋼鐵工業上合作,目的在使兩國在物質條件上就無法再打仗。

如何讓這項愛麗舍條約達到其當初的目標呢?當年,戴高樂曾經向年輕人的講話,鼓勵法德年輕人互相 交往。之後歷經龐畢度的疏遠作風。

希拉克與施洛德兩人則經磨合期後產生默契,他們彼此使用親密的“你”來稱呼,並說兩人永遠是朋友。

接着是1989,科爾與密特朗時代,柏林圍牆倒台及歐元誕生。報道說,法德兩國很想合作,但如今兩國領導人及兩國人民之間仍如同陌生人。

然後是默克爾與薩克齊,不同個性的兩個領導人,花了一段時間才找到默契,關係融洽到默克爾甚至挺身表態支持薩科齊競選連任,冷落當時還是候選人的奧朗德。

文章引述德國財長書伯樂的話說,他覺得法國行政比較有創新力,並表示對法國有信心,法國可以解決他的問題。

不過,法國總統奧朗德應對馬里危機所展現政治上的脫胎換骨,並不足以解決法國的失業及企業競爭力的問題。德法兩國經濟關係曾緊密聯繫,但現今似乎分道揚鑣。

法國世界報社論指出,只要法德兩國的未來連在一起,只要在全球化前景下歐洲聯合在一起,法國聯姻的信念就應該不斷地加強。

法德兩國政治關係愈到高層,就愈不緊密。法國經濟不如德國,國際影響力也較小。雖然德國成功發展其經濟模式,但長遠來看,這並不能保證歐洲大陸的安定。

社論建議,在今年秋天德國大選之間,奧朗德應該把握機會讓法國經濟步入軌道。默克爾則應該把握其第三次連任的歷史意義,或許因此可以重新找回1963年時的法德聯合的精神。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