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撇下孩子來德國奔前程

發表時間:

德國人認為,好父母應該陪着孩子長大。雖然工作辛苦,但德國人還是傾向於自己帶孩子。忙不過來就請鐘點工,或請祖父母來家裡照看。讓孩子到祖父母那裡去度暑假的倒是常有,但把孩子半年一年託付給祖父母的則不多。中國文化則不同。為了個人發展和家庭最終幸福,中國人會撇下孩子,自己一人遠走天涯。由於這類中國人已在德國各個階層都能碰到,《南德意志報》對這一移民文化表示了關注,報道了一個中國母親隻身前來德國成功打造前程的事例。該報對這位母親當年撇下兒子來德工作不無譏諷和批評,但對中國家庭做出的巨大犧牲和獲得的巨大成就也驚嘆有加。

廣告

47歲的何艷女士現在在慕尼黑工作,是德國領先私營電視集團ProSiebenSat1的銷售經理,擁有電視台亞太地區、中東和非洲部高級銷售副總監的頭銜,為該公司在以上地區的節目銷售出謀畫策並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比如,不久前,何艷為公司在香港開設了一個辦公室,並把不少節目賣給了中國。公司的節目《我丈夫能》和《聰明》在中國電視里播放後都相當成功。《伽利略》系列片也受到中國觀眾的歡迎。ProSiebenSat1認為,中國是個有巨大增長的市場,何艷則在為公司敲開中國的大門。

當何艷14年前來德國工作時,她把9歲的兒子留給了丈夫和公婆。家人精心養育孩子,但何艷在德國則第一次聽到有人叫她“烏鴉母親”即“黑心母親”。在中國上大學時,何艷沒有學過這個詞。 不過,何艷說,德國人只不過是開玩笑地說說而已。但《南德意志報》認為,何艷沒有真正理解這一批評。根據德國居民研究學院的最新調查,目前德國文化中的模範母親是個留在家裡撫養孩子的母親。

作為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國人,何艷具有這一代中國人所具有的經歷和特點。生活在浙江一個鄉村的祖父母被定為大地主,土地被沒收。父親是老師,但不允許上大學。到了何艷這一代,家裡雖然窮,但可以上大學,可以走自己的職業道路。在家庭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苦難後,象何艷這樣富有天賦的中國人一般都願意付出巨大犧牲以獲取事業上的成就。

何艷不斷跳槽,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還在中國上大學學德語時,她便被上海大眾看中,被公司聘為翻譯。六年後,她轉入上海德累斯頓銀行,後來又轉入一家英國公司。1999年,她偶然和一位女友去了上海電視展會,在展會上遇到了當時的德國媒體巨頭基爾希集團。該集團立即表示願意聘用她。她沒有猶豫,來到德國後,先是給基爾希傳媒營銷經理當助理,後來又繼續跳槽繼續拼打,才拼到了今天的位置。

來德一年半後,何艷把兒子帶了出來。現在,何艷已和丈夫離了婚。兒子已經長大,現在在慕尼黑學習信息學。德國和中國都成了他的家。母親曾問兒子,當年見不着母親是不是很痛苦。兒子說沒有,還說“那也是沒辦法嘛。”兒子對母親似乎很理解。但德國人會想,兒子應該心靈上有過傷痕。

二月初,何艷又要飛往中國。《南德意志報》問,她的家在哪兒。她說,也在中國,但更多地在德國。說完,她開心地笑了。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