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人權

兩會前學者公民聯署再次呼籲人大批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中國兩會即將在三月份在北京舉行,今天,一份包括不少知名自由派學者、媒體人等各界人士的聯署信在中文微博上流傳。聯署人以“中國公民”的身份,共同倡議全國人大儘快批准加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進一步推動和落實人權立國、憲行中國的原則。

2009年中國人權行動計畫宣傳圖案
2009年中國人權行動計畫宣傳圖案
廣告

截止2010年11月1日,在聯合國193個會員國中,已有167個國家正式加入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1998年中國政府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對於保障基本人權做出了承諾,此後,胡錦濤,溫家寶,都曾在不同場合多次向國內外公開表示,中國將儘快履行批准公約的法律程序。

例如,2004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法國國民議會大廳演講,他就表示一旦條件成熟,中國政府將向全國人大提交批准該公約的建議;2004年5月,溫家寶總理訪歐期間,也表示,中國“致力於”儘快批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一晃多年過去,直到15年後,中國政府仍未批准這一條約,一般認為,與胡溫任期內的維穩思維有關。

類似的就《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呼籲與聯署歷年來已有多次,此次聯署人除了賀衛方、冉雲飛等知名自由派學者外,還包括王功權、任志強等企業界人士,以及不少活躍的媒體人,也是所謂“習李”體制下,自由派公民表達的一次集結。

公開信稱,國際人權憲章對於人類基本人權的申明、確立和規範,符合“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一貫強調的立國與立憲”的宗旨。其次,儘快批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兌現中國政府的莊重承諾,滿足中國人民的美好心願,並展現中國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的風範。

此外,公開信還提出,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來,中國的開放在深化,法治建設在進步,權利意識在覺醒,公民社會在發育,中國批准公約的時機已經成熟。

公開信坦承,中國的人權法治狀況與國際人權公約的要求之間,還存在相當差距或不相吻合之處。公開信認為,在這個意義上,如今恰是中國批准公約的最好時機。對於中國法律體系中現實存在並且有待時間加以調整的某些難處或不足,中國可以根據各國加入公約時的慣常做法,就具體條款作出合理限度內的保留、聲明、通知或反對。

此外,公開信還提出,批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有助於創新憲法的多元實施機制,確保憲法中人權條款的落實,捍衛憲法的生命和權威。

中共新任總書記習近平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

公開信認為,目前在中國,憲法實施機制大都還停留在紙面規定上,需要通過更具體並且更具操作性的憲政實踐來激活。加入《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就是創新多元憲法實施機制的一個切實可行的步驟。

最後,儘早批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可以使中國更加坦率公開地明確“人權立國、憲行中國”的至上原則。
公開信提出,人權立國、憲行天下的原則理當成為中國社會最大的共識,中國需要培育一個以中正、和平、理性和開放為根基的公民社會,也需要建立一個以“愛和正義”為基礎的美好政治。

聯署人呼籲,中國國務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九條的規定,向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有關締結《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議案;希望全國人大常委會根據《中國憲法》第六十七條的規定,立即批准該公約。
如果確因時間“倉促”,今年不能完成這一工作,公開信呼籲官方“開誠布公”,給全體國民一個解釋,同時宣布確定的批準時間表。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