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觀察

習近平首次出訪充滿豐富的外交信息量

發表時間: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末走出國門,訪問俄羅斯及非洲三國,開始他就任以來第一次外交之行,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今天的中國觀察,要向大家介紹有關習近平外交的分析評論。

廣告

台灣《旺報》的社論稱:“中共外交團隊新人事布局完成、習近平就任大陸國家主席後,立即前往俄羅斯及非洲的坦桑尼亞、南非、剛果訪問,推動‘大國外交’路線。外界關切習近平時代的‘大國外交’,與胡錦濤時代‘中國和平崛起’政策內涵有何不同,‘大國外交’路線究竟是以單一中美(中俄或中歐)雙邊關係為核心,抑或建構以大國間平衡關係為主的全球多極化格局。”“習近平接班前的國際安全態勢,較胡錦濤時代更為嚴峻,他面對中國民族主義風潮、維護中國主權與核心利益及國際形象的多重壓力,確實需要有一套能兼顧與平衡各方利益的大國外交策略。”“面對眾多全球性的重大議題,中國的外交策略漸趨靈活,手腕也較過去圓融,顯示習近平時代的大國外交政策將從‘決不當頭’轉向‘有為有守’。 ”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社論稱:“與前任胡錦濤2003年第一次出訪時,借在法國參加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之便,與部分西方國家領導人見面的安排不同,習近平此行非但沒有與任何西方國家領導人碰頭,更出席由新興經濟體組成、獨立於西方發達國傢俱樂部‘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金磚國家會議,隱然有欲與彼分庭抗禮的態勢。自北京提出‘大國崛起’從口號逐漸成為事實,期間又不斷遭遇由西方主導的國際輿論鼓吹‘中國威脅論’的糾纏,習近平首次出訪的行程安排,顯然充滿了豐富的外交信息量。”“所謂‘外交是內政的延續’,習近平拉攏俄羅斯抗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或許正反映了他對中國社會穩定發展的憂慮。在中國官方話語里,‘境外勢力’是出現頻率相當高的概念,無論是西藏、新疆,還是香港出現爭議性問題,最終的矛頭幾乎都指向居心不良的外國人。西方社會以人權、自由等為普世價值,利用它來介入他國內部事務,包括用軍事手段顛覆政權,無疑讓採納不同價值體系的中國官方戒慎恐懼。‘中國威脅論’以不同的包裝反覆被推銷,更強化了北京強硬派的立場。”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習近平全面掌握黨政軍大權後,第一個接見的外國官員是美國財長傑克盧,第一個出訪國家是俄羅斯,這種把美俄兩個超級大國處於平等對待的做法,說明了北京的戰略觀點  中美俄處於等邊大三角,各方距離均等,沒有兩方結盟狙擊另一方的危機,至低限度,北京表達出來的態度便是如此。中國經濟近10年發展迅速,但個別範疇仍遠未現代化,美俄畢竟是大國,當中不乏可供取經之處,與兩國保持等距交往,不僅不會被視為任何一方的附庸,還可以靠着超然的位置,做到利益更大化。”“中國追求的應是獨立自主的外交路線和政策,不受別國干擾,儘管國際政治往往有着短暫性的妥協或聯結,但畢竟一國的利益不可以用別國的觀點闡釋,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中國與美國的關係,都應作如是觀。”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習近平訪問俄羅斯是否成功,引發各方不同的解讀。在中國官方媒體上,除了對習訪問的重要性加以教條式的強調之外,主要的精力還是集中在對第一夫人彭麗媛的報導上” ,“國際媒體在彭麗媛報導上也大費功夫,這不但因為西方媒體具有事無巨細報導大國第一夫人的‘八卦’傳統,也是因為在報導中國領導人時,覺得太過枯燥,因為自胡溫以來的十年,處於中共最高權力的常委們,給予人的印象是,無論是髮型服裝,還是走路的姿勢,講話的調子,都太過相似,缺少個性色彩。如今出來了一個講大白話的總書記兼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個亮麗如花具有歌唱家身分的第一夫人,西方媒體當然是‘驚艷’,一窩蜂而上,也就不奇怪了。”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