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周末文摘

抽絲剝筍細看禽流感

發表時間:

截至4月9日晚間,中國國已發現並報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確診病例28例,其中死亡9人。世衛組織表示,從理論上說,任何具備感染人類能力的動物流感病毒有可能造成傳染病大流行。不過,流感(H7N9)病毒是否會造成大流行還是一個未知數。《新華網》刊出了較詳細介紹這次禽流感的文章:抽絲剝筍細看禽流感。

廣告

文章說,世衛組織表示,目前尚不知道人們是如何感染到H7N9禽流感病毒的,而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應急中心主任馮子健表示,目前國內外尚無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國家衛生和計生委正在組織疫苗研究。通常流感疫苗研發期需要6個月到8個月,但對這種新發現的禽流感病毒,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文章引述醫學專家表示,在H7N9禽流感病毒尚有諸多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利用現有的認知和資料,抽絲剝筍,仔細分析該病毒,對預防病毒傳播、有效治療疾病將大有裨益。

禽流感不斷闖入人間

從事傳染病臨床工作30多年的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蔡晧東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禽流感病毒不斷闖入人間與生態環境、病毒變異等多種因素有關。

蔡晧東表示,在生態環境方面,首先是禽流感暴發的次數越來越多。近幾十年來,全球的生態環境有了很大的變化。禽流感病毒原本在禽類動物(特別是野生水鴨和野生禽類)中流行。而近十幾年來,禽流感病毒在飼養家禽中暴發流行的情況越來越多。自從1959年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類暴發記錄以來,前20年僅有4次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的記錄,後來的20年有13次,最近的7年發生了7次。禽流感在家禽中暴發的次數越多,病毒越容易跨越物種闖入人間。

禽流感暴發增多的原因有人認為與家禽產業的飛速增長有關。以前,家禽的飼養多採取小規模庭院的飼養方式;但現在,在大型養雞場內,成千上百隻雞聚集在一起飼養,只要有一隻雞被感染,則很容易導致養雞場所有雞感染。以前,雞大多是散養,吃天然食物,生長緩慢,抵抗力強;而現在人工飼養的雞雖然長得非常快,抵抗力卻非常低,一種病毒侵入很快就能致死,成為高致病性病毒。雞容易得病了,感染人的風險當然也增加了。

禽流感病毒能在多物種中流行

據蔡晧東解釋說,病毒感染人類或動物,首先要和被感染細胞表現上的一種蛋白質結合,才能鑽入細胞內導致細胞感染。這種能和病毒結合的蛋白質被稱為“受體”。流感病毒的紅細胞血凝素是專門負責與感染細胞上的受體結合的。因此,人們稱其為病毒感染的“開路先鋒”或打開細胞之門的“鑰匙”。人類與禽類細胞上的受體差別是很大。所以,流感病毒家族的成員各自有各自的“領地”。一般來說,禽流感病毒不會輕而易舉地直接感染人類,或在人類中引起疾病的傳播和流行。

但是,流感病毒是一種能在多物種中流行的病毒,尤其是禽流感病毒。儘管它們常常不能直接感染人類,但有些哺乳動物呼吸道上皮細胞存在與禽流感病毒結合的受體,因此它們有時可以感染哺乳動物,藉助一些哺乳動物為“跳板”,逐漸進化成可以感染人類的病毒。例如:它可以先感染豬、猴子等哺乳動物,使自己逐漸適應哺乳動物體內的環境,再經過“二次跨越”感染人類,有逐漸“學”會感染人的本領。已有證據表明,引起1918年世界第一次人類流感大流行的病毒是先在1910年由禽類感染了豬,然後再由豬把病毒傳染給人類。

流感病毒極易變異

流感病毒又是一種非常容易變異的病毒。不僅在病毒復制的過程中常常發生復制錯誤,而且容易插入或被插入其他流感病毒的基因。”蔡晧東說。

有時,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也會同時感染豬或其他哺乳動物。豬或其他哺乳動物就可能成為兩種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在豬體內發生基因重配,禽流感病毒“嫁接”給人流感病毒,成為一種能夠感染人類的新流感病毒。人們發現1957年和1968年世界第二、三次人類流感大流行時流行的病毒株,就是人類與禽類病毒通過基因重配而來的,而且證明這些病毒是在豬中重配並先在豬中引起流感流行,然後才感染人類的。

目前,中國已經發現,這次在中國病人身上發現的H7N9禽流感病毒與之前在禽類身上發現的病毒相比,基因序列已經發生了變化。兩個基因片段來自禽類H7N9病毒,另外六個基因片段來源於H9N2病毒。

蔡晧東認為,這很可能是病毒發生了基因重配,重配後的H7N9保留了原來H7N9禽流感病毒的外部形態(即:病毒表面的紅細胞血凝素“H”和神經氨基酸酶“N”),而內部的6個基因片段全部來源於H9N2。在國內和香港,H9N2型禽流感病毒已經有發生感染人的報道,因此,H7N9禽流感病毒很可能通過與H9N2型禽流感病毒的基因重配獲得了感染人的能力。

禽流感越來越容易感染人類

禽流感病毒的物種間差距逐漸縮小。最近,許多科學家發現,禽流感病毒越來越容易感染人類了。

蔡晧東介紹,有科學家發現,人肺和呼吸道上皮細胞也攜帶有禽流感樣病毒的受體,所以,禽流感病毒有可能直接感染人類。後來,又有人發現,人流感病毒雖然不能與鴨的上皮細胞結合,但能與雞的上皮細胞結合,而且還在雞的肺組織中發現了人流感樣病毒。如果如此,禽流感病毒似乎有可能不藉助其它動物,直接在雞的體內和人流感病毒“嫁接”了。

以往,禽流感病毒主要感染禽類動物的腸道,因為禽類動物腸道的溫度是禽流感病毒最適合復制的41℃,而人的呼吸道溫度只有33℃。但最近科學家發現,某些以前主要感染雞腸道的禽流感病毒逐漸從雞的腸道上皮向呼吸道上皮轉移,而雞的呼吸道中的溫度與人呼吸道的溫度比較接近,這可能使禽流感病毒發生人類環境的“預先適應”,為逐漸進化成流感病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禽流感病毒的致病性分三類

文章說,雖然禽流感病毒的各種亞型都可能有致病性,但不同亞型的毒力是不同的,大多數病毒僅造成禽類無癥狀的不顯性感染。按照禽流感病毒對禽類動物的致病性可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類。

蔡晧東說,高致病性禽流感傳播快、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雞群常常全部死亡,危害極大;低致病性流感可使禽類出現輕度呼吸道癥狀,食量減少、產蛋量下降,出現零星死亡;非致病性禽流感不會引起明顯癥狀,僅使染病的禽鳥體內產生病毒抗體。一般認為,毒力較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容易感染人類,這類禽流感病毒多為H5和H7兩種亞型。

近幾年來,在全球流行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確實屬於高致病性的。在感染人類之前,常常已經造成當地禽類動物中的暴發流行,導致許多禽類動物死亡。那麼,本次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毒是否和H5N1型禽流感病毒一樣,也是一種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呢?

禽流感病毒的毒力各不相同

據專家蔡晧東說,“禽流感病毒的毒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某些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變異為高致病性病毒株,並引起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例如1994年5月,墨西哥的雞群中流行H5N2型低致病性禽流感,但到了1995年初,該病毒突然變異成高致病性病毒株,在墨西哥暴發,波及了12個州。而北美洲分離到的H7N3型禽流感病毒有的屬於高致病性,有的又屬於低致病性。

2008年H7N9型禽流感病毒發現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它屬於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但是,就在今年3月,美國亞特蘭大的貝爾瑟醫生和他的墨西哥、智利的合作者在病毒學雜誌網站在線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發現近些年來H7N9型禽流感病毒的毒力增強,對老鼠和雪貂的致病性增加,這可能是它準備向人類進軍的一個信號。

蔡晧東強調:“一種病毒對禽類動物的致病性高低,不等於對其他物種或人類的致病性也是一樣的;即使在禽類動物之間,一種病毒對不同的禽類致病性也不同。”例如,有科學家發現,對雞具有高致病性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對鴨子有可能不致病或只引起輕微癥狀。在不同的物種中更是如此。對禽類動物低致病性的H7N2型禽流感病毒對老鼠卻有很高的致病性。而H9N2型禽流感病毒在我國普遍存在,對禽類的致病力較低,但卻發生了人類感染的病例。

近日,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從上海市送檢的松江區滬淮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鴿子樣品中檢測到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序列分析結果表明,該毒株為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與H7N9禽流感病毒人分離株高度同源。蔡晧東說:“這就證明,H7N9型禽流感病毒很可能來源於禽類動物流行的低致病性禽流感,但它對人類的毒力卻很強,可以導致人類發生嚴重的呼吸道感染,甚至死亡。”

對禽流感病毒要保持高度警惕

蔡晧東提醒說,如果感染人類的禽流感病毒對禽類動物是高致病性的,在人感染之前,則會造成大量禽類動物生病、死亡,人們很容易發現其流行。如果感染人類的禽流感病毒對禽類動物不是高致病性的,禽類動物感染後則不容易被人們發現,不僅常常被人們忽略,而且難以預防。

2006年2月20日世界衛生組織告誡我們:目前看來,禽流感病毒的病原體已經發生突變,變得更加具有攻擊性。“因此,我們要保持高度警惕。”蔡晧東說。

人類為了生存在不斷地改造世界,病毒為了生存也在不斷地發生變異。蔡晧東表示,儘管本次我國新發現的H7N9禽流感病毒是如何跨躍到人類的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但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傳染病仍然是人類健康的大敵,人類同傳染病的鬥爭永無止境。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