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北京部分學校幼兒園變相強制兒童為地震災區捐款引爭議

雅安地震再一次掀起了全社會的捐款大潮,但不少家長發現,捐款成了“愛心綁架”,有些學校硬性規定捐款金額,還有的學校讓孩子們在雨中排隊進行捐款,“老師鼓勵學生多捐款,捐款總數不能比別的班級少”。更有甚者,不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長的衣服不讓走,這是近日在北京南四環某幼兒園門口發生的一幕。多位家長均表示,這些募捐已經變了味兒,他們覺得學校和老師這是在強制孩子們多捐款。 

中國不少對義務捐款缺乏信任
中國不少對義務捐款缺乏信任 中文網絡照片DR
廣告

這是4月25日《新京報》刊登的報道評論一段話。

北京怡海幼兒園學生家長吳先生稱,前兩天,自己的孩子從幼兒園拿回來一張通知書,上面寫着為地震捐款,數額不限。“我把孩子儲蓄罐中的零錢換成紙幣,總共30多元”。當晚,孩子回來告訴吳先生,“老師說他捐得少,應該像捐得多的小朋友學習,捐紅色的錢”。吳先生說。“捐款可以培養孩子的愛心,但不是靠捐款多少來培養的”。而豐台區南四環某幼兒園家長常女士也遇到此類事,“家人去接孩子時,孩子拽着家長的衣服讓去捐款,不捐款不讓走”。 (2013-04-25 來源: 新華網)

對此,有評論寫道,前兩天,孩子從學校回來,對我一伸手:“媽媽,給錢,我們要捐款了”。“要捐多少”?“老師說自願,但總歸捐得越多越有愛心”。“你拿你自己的零用錢捐吧”。“那怎麼夠!有同學說要捐一千呢。我捐這麼少就太沒有愛心了”。《青年時報》上作者張焱的文章說,看樣子,孩子們這種捐錢越多就是愛心越多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

當學校一邊高叫着“自願捐款”,一邊對那些捐款多的學生大肆宣傳,讓那些榜上無名的孩子們垂頭喪氣,有些學校甚至把捐款金額和三好學生、品德優秀等聯繫起來。對於孩子們來說,這難道不是一種暗示嗎?錢就是愛心,錢就是三好,錢就是自尊!當愛心成為一場攀比和炫耀,它就成為一種傷害。學校應該引導孩子們學會幫助他人,關懷那些災難中的同胞,這是教育者的職責。

但是孩子們獻出的愛心應該是出自他們內心深處真實的愛心表現,事實上,對於沒有經濟收入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捐的每一分錢都是家長的勞動果實。用他人的勞動果實換取自己的榮譽和虛榮,這樣培養成的愛心其實就是一種不勞而獲。這麼簡單的道理,學校難道不知道嗎?這些是出自培養愛心的本義呢,還是為了給學校揚名,給校長加分?捐款,本來就應該是自願的,硬性攤派不管落到誰的頭上,誰都會不舒服,要求一個毫無掙錢能力的孩子捐款,就是變相地向家長進行攤派。

張焱的文章又說,然而家長再不情願,又能怎樣呢?你的孩子在學校里!大多數家長妥協是因為他們希望孩子們在學校里能有一個好的環境,能過得愉快。不管是地震還是泥石流,不管是汶川還是雅安,家長們掏錢都掏習慣了,捐夠錢的孩子們,心理上也得到了一定滿足,整件事似乎到此就結束了。但錢究竟捐到哪裡了,都買了些什麼,具體給了災區同胞什麼樣的幫助,就再也沒有人關心和過問了。

在純潔的幼小心靈里種下一顆怪異的種子,即使這顆種子以愛心為名義,它也會結出畸形而扭曲的果實。(2013-04-25 來源:網易評論)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