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美國動向

約瑟夫•奈:軟實力的源泉是公民社會而不是政府

發表時間:

在谷歌上搜索一下“中國軟實力”,得到546萬條結果。其中中國第一夫人彭麗媛獨佔鰲頭,如“‘彭麗媛旋風’與公共外交展示中國軟實力”、“彭麗媛形象成中國軟實力”、“彭麗媛格調為中國‘軟實力’開道”;中共黨報網站人民網有“中國軟實力論壇”,下屬的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有“中國軟實力網”;其他有關軟實力的話題多種多樣:“兩會彰顯中國軟實力” 、“漢語熱全球孔子學院成中國‘軟實力‘最亮品牌”,甚至還有討論“中國軟實力如何硬起來”的話題的。

廣告

看上去中國對軟實力的興趣不是一般濃厚,可以說是熱情擁抱。但是一天前,軟實力這一概念的發明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卻在美國外交政策刊物上撰文討論為什麼中國和俄羅斯搞不懂什麼軟實力。他說,當外交政策在1990年首次發表了他的短文《軟實力》時,誰會預計某天這個概念會讓胡錦濤和普京喜歡上?胡錦濤於2007年告訴中共,中國需要提升其軟實力;普京最近敦促俄羅斯外交官要更廣泛地運用軟實力。但是奈說,兩位國家元首看上去都還沒有理解怎樣實現他寫道:“實力是影響他人獲得其所想得到結果的能力,為此可以通過三個途徑來達到  強力、金錢,或吸引力。如果你能把有吸引力的軟實力裝入你的工具箱,你就能少用胡蘿卜加大棒。” 他接著說,“對於像中國這樣的崛起大國,其經濟和軍力威脅鄰國形成了抗衡聯盟;聰明的策略包括軟實力,可以使中國少一些威脅、使抗衡聯盟少一些效率。”

他這樣界定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主要依靠三個資源  對他人有吸引力的文化、在國內外遵循的政治價值、合法且具有道德權威的外交政策。但是他說,把這三者結合起來並非易事。比方說,在馬尼拉建一所孔子學院教中國文化可能有助於發展軟實力,但是,如果將此放在中國剛剛在斯卡伯勒礁所有權問題上欺負過菲律賓的背景下看,其可能性就小了。奈對美國的軟實力做了這樣的分析,他說,“美國許多軟實力產生於它的公民社會  從大學、基金會,到好萊塢和流行文化,每一件都不是出自政府。” 他說,“有時候,儘管當政府的行為  像入侵伊拉克  在損害其軟實力的時候,美國仍能保持一定程度的軟實力,那是因為它擁有至關重要和無需審查的公民社會。”

奈對中國進行分析,他說,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沈大偉,在其新書《中國走向全球》中顯示了中國已經在提高軟實力的迷人攻勢上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中國對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援助不像西方的援助那樣受到制度和人權問題的限制。但觀其所有努力,中國從其投資上獲得的回報卻很有限。民調顯示,中國的影響力在非洲和拉美國家是比較正面的,但在美國、歐洲、印度、日本和韓國負面看法卻佔了主導地位。

奈說,就算中國的軟實力成功了,如2008年奧運會,也很快變味。最後一批外國運動員剛剛離開,中國國內對人權活躍人士的鎮壓已經抵消了其軟實力的影響。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開得很成功,但是之後不久就發生了監禁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劉曉波以及讓奧斯陸頒獎典禮的空椅子場景奈說,中國和俄羅斯的錯誤在於,以為政府是軟實力的主要建造者。他說,在當今世界上,信息並不稀缺,缺少的是注意力,而注意力靠的是信用。政府的宣傳鮮有信用。最好的宣傳不是宣傳。他說,儘管北京作出了巨大努力,想把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變成CNN和BBC的競爭對手,但世界上沒有多少人喜歡看靠不住的宣傳。他引用《經濟學家》雜誌對中國的觀察說,“中共並沒有理解奈先生的觀點,即軟實力起源於個人、私營部門和公民社會。因此,政府就開始促進古文化偶像,認為這可以產生全球吸引力。” 但奈說,軟實力並不是那樣發揮作用的。他又引用中國人民大學龐中英的話說,這反映了中國領導人“思想的貧乏”。

奈最後說,發展軟實力並不必是一場零和遊戲。所有國家都能從發現相互吸引力中取得軟實力。

但是他說,中國和俄羅斯要獲得成功,“就必須在政策上言行一致,能自我批判,解放公民社會的全部聰明才智。” “遺憾的是,” 奈說,“這種情況不會很快發生。”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