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輿論看中國

“中國製造”的危機陰影

發表時間:

法國《觀點》周刊最近發表了一篇分析中國經濟和金融前景的文章,這篇名為《“中國製造”的危機陰影》的文章通過對中國目前經濟,金融和人口等問題的分析指出,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可能不會太令人樂觀,目前中國面臨國家,地方和國營企業的負債率過高,就業人口總數下降和政府長期操縱人民幣彙率帶來的金融後果等問題,如果解決不當的話,可能會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穩定。

廣告

文章作者弗朗索瓦∙ 朗格萊(Francois Langlet)現在是法國國家電視二台法國新聞部主任,之前曾經在幾家不同的經濟類報紙和雜誌社裡工作,被認為是法國媒體目前最優秀的經濟記者之一,他也曾於1986到1989年間在中國上海教授法國文學。

文章開頭,朗格萊首先介紹了他發現的一個奇特的規律,他說,當一個國家建造成一座創記錄摩天高樓後, 這個國家很快就要經歷一場劇烈的金融危機。他舉例說,1929年,紐約的帝國大廈宣布動工後,華爾街股市就經歷了黑色的星期四;1997年,在橫掃亞洲的經濟危機到來之前,馬來西亞首都雅加達的雙子大廈剛剛建成;2009年,迪拜的摩天大樓哈里發塔建起後不久,就發生了阿聯酋第二個酋長國的迪拜債務危機,也導致了歐美股市應聲急挫。這是巧合還是某種經濟規律?朗格萊指出,金融過熱的表現之一就是想要觸摸天空的衝動,但是結局往往很糟糕。

而現在,金融危機的指針指向了中國,不僅是因為中國湖南省省會長沙正在建造世界最高的摩天大廈, 這座大樓建成後的高度將達到838米,擁有104座電梯,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正受到嚴重的挑戰。三十年來,中國這台堪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增長機器開足了馬力,因為中國每年必須要創造1500萬 到2000萬的就業崗位,否則就不能滿足龐大的就業隊伍的需求,而這些人大部分都是被沿海城市的光芒所吸引,源源不斷離開土地到城裡碰運氣的農村勞動力。

與此同時,在金融領域,中國政府將貨幣的彙率人為調控在很低的水平,這就讓中國外貿出口收入相當可觀,尤其是讓中國國庫里擁有了世界上無國可以匹敵的外彙儲備金,今年四月份,中國外彙儲備總額就高達3萬4千5百億美元。

文章讀到這裡,不少讀者可能會想既然有如此雄厚的經濟基礎,朗格萊在文章開頭提到的盤旋在中國頭上的金融危機陰影何在?

對此,朗格萊解釋道,在經濟學的詞彙里, 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叫“重商主義”,或者也可以稱為“商業本位”,在查詢維基百科後發現,這指的是16~17世紀封建主義解體之後,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一種經濟理論或經濟體系。朗格萊認為,中國的成功首先要歸功於中國人本身的努力和勤勞,但問題是,由於中國政府不理會別的國家的要求,長期操縱人民幣彙率,結果就導致中國出口產品到國外,進口的是外國的工作崗位的局面。

但2008年經濟危機以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因為在歐洲市場逐漸疲軟以後,就已經無法再吸收中國生產的產品。因此為了解決就業問題,中國就應聲出現了一大批產能過剩的工廠,沒有飛機的飛機場和沒有人居住的空城,實際上這也是迫不得已的行為,因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中國經濟放緩的速度就會更快,而經濟放緩就會導致社會和政治風險的加劇,中國一黨專政的政府最擔心的也正是街頭抗議的浪潮。所以,空城也好,空飛機場也好,都是用貸款的方式來修建的,基金來源主要是傳統的銀行和地下金融系統,對入這個系統的運行方式,朗格萊解釋說,就是出借企業和富人的錢,每年的利息甚至可以高達60%。

朗格萊繼續寫道,根據西北大學的研究估計,中國國家,地方和企業的累積負債率已經高達國民生產總值的兩倍。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債務會被吞噬,但是經濟一旦放緩,積累起來的債務就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承受。2013年初,中國政府就被迫對地方上的上千億債務進行了重新調整,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已經失去了支付所欠下債務利息的能力。

作者總結說,中國陷入了自己挖掘的陷阱,陳舊的經濟發展模式窒息了國內的消費,使其只佔中國國民總財富的34%,而同時投資占的比例則將近一半,而這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可能就是要中國政府停止對人民幣彙率的調控,以便將財富轉入消費者的手中。但這樣做同樣也存在極大的風險,會直接導致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下降,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將降至3%,4%左右。

同時,中國人口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2012年,中國達到就業年齡的人口總數減少了3千5百萬 ,這一點無疑也有礙蓬勃發展的經濟勢頭。

但是這樣的局面實際上不能在持續下去了,因為存在可能直接導致一場劇烈的金融危機的風險。

文章最後,作者試圖預測中國未來的發展前景。他說,從以上的兩種局勢來看,未來中國可能都不會再現過去近三十年來經濟高速發展的局面,超速發展勢頭結束,加上人口現實和金融困境雙管齊下,迫使中國回到現實中來,而如果經濟停止高速增長的話,中國政府就很難履行對社會的承諾,中國會不會因此而變得更動蕩呢?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