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中國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靈長類動物骨架化石

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靈長類考古學的成果。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倪喜均和他的團隊發現了最古老靈長類動物骨架化石。化石的骨骼形態顯示,這種動物“其身長約7厘米,尾長13厘米左右,重約20~30克,體積有點像現代的小侏儒狐猴,鉛筆粗細的樹枝於它而言都是很粗的樹榦。”這是科學家對最古老的靈長類的描述。

圖a和圖b分別從不同角度對“阿喀琉斯基猴”化石標本進行了三維重建
圖a和圖b分別從不同角度對“阿喀琉斯基猴”化石標本進行了三維重建 《自然》雜誌
廣告

法新社報道說,從迄今全球最古老的靈長類動物骨架化石身上,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倪喜軍和他的團隊發現:最早的類人猿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分開的時間,至少在5500萬年以前,而原有的化石證據則顯示是4500萬年以前這就從理論上將類人猿的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這一靈長類和古人類學研究中的里程碑式成果發表在本周出版的《自然》期刊上。

據《光明日報》的報道,10年前,倪喜軍和他的團隊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發現了一副近乎完整的靈長類動物骨架。據倪喜軍介紹,這副骨架有5500萬年的歷史,是目前我們已知的最早的靈長類化石之一。“由於其腳後跟的骨頭長得短而寬,很像類人猿,因此我們將其種名定義為"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achilles)。”

早期的靈長類化石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稀少,在獲得這一重大發現後,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形態學和系統學分析,一共發展出1186個形態學特徵,並結合658個特異性分子標記,對157個化石和現生物種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對比,構建了一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關於靈長類演化的形態學數學矩陣。由於很難將埋在石頭內的化石部分修理出來,因此研究人員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同步輻射CT掃描技術進行觀察,精度可達30微米。經過徹底的形態功能學分析,研究人員最終確定了該靈長類化石在演化歷史中的位置:這副化石標本形成於始新世早期(5.58-5.48千萬年前),同時混合了類人猿和眼鏡猴的特徵,屬於已知最早和最原始的眼鏡猴型動物。倪喜軍表示:“如果它是我們人類最早祖先類人猿的"兄弟",那麼人類的演化歷史要比我們之前想象的要遠得多。”

從“阿喀琉斯基猴”身上,研究者發現了許多類人猿的特徵。比如,它腳後跟的一塊骨頭短而寬這是類人猿的特徵,卻長在了眼鏡猴型動物的腳後跟上。此外,“阿喀琉斯基猴”的眼眶較小,科學家據此推測它與早期類人猿的祖先一樣,是在白天活動的。“這說明最初分化時,眼鏡猴與類人猿彼此差異很小,就好比一個家庭中的兩兄弟,長得很相像,但隨着各自娶妻生子,幾代以後兄弟兩個的後代就越來越不相像了。”倪喜軍用了一個生動的比喻。

根據該化石的骨骼形態,科學家推測,“阿喀琉斯基猴”屬於靈活的小型靈長類,善於在樹叢中跳躍捕食。其身長約7厘米,尾長13厘米左右,重約20~30克,體積有點像現代的小侏儒狐猴,鉛筆粗細的樹枝於它而言都是很粗的樹榦。值得一提的是,這種小型靈長類動物長着一雙堪比小腿、甚至超過大腿長度的大腳,且大腳趾能夠與其他四個腳趾對握抓在一起,使得它的雙手能夠解放出來去捕捉食物。此外,嘴巴變短、眼睛前視等特徵也表明,它的嗅覺退化而立體視覺增強,能夠用視力定位食物並用手去抓捕。

談到這一重大發現的科學意義,倪喜軍坦言。“總之,"阿喀琉斯基猴"就像一個奇怪的"怪胎",既有眼鏡猴的特點,也有類人猿的特點這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去思考類人猿是如何起源的。”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