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經濟與貿易

各種變相的貿易保護措施

發表時間:

自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新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擡頭,最近各種小規模貿易衝突就是體現。全球貿易預警組織(Global Trade Alert)發布年度報告指出,貿易保護主義日趨嚴重,而且65%的案例集中在20國集團。各國紛紛採取變相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避開世貿規則。中國以出口退稅來支持企業佔領國際市場,同時中國也是貿易保護措施的主要“受害者”。

廣告

據法國經濟報紙《回聲報》評論,世界各國領導人,特別是工業8國集團和20國集團領導人,在每次峰會上都承諾為了推動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要避免貿易保護主義,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全球貿易預警組織最近公布報告顯示,自2007年金融危機之後,貿易保護主義案例明顯回升,達到了5年來的最高水平。

這個報告稱,從2012年6月到2013年5月,共記錄到431項貿易保護措施出台,另有183項貿易保護措施準備出台。保護措施出台最密集的時段是2012年第四季度和2013年第一季度,是2008年以來最嚴重時期。該統計報告是受歐洲經濟政治研究中心委託所做的。

在全球貿易預警組織看來,任何防礙自由貿易交換的措施都是貿易保護主義。所以,最近歐洲對中國光伏產品徵收反傾銷稅也被該組織算成是貿易保護主 義措施。至於中國政府是否對本國光伏產品進行補貼,中方是否操縱價格,在這個貿易預警組織看來,都不重要。因此,歐洲工業事務專員塔亞尼(Antonio Tajani)反駁說,歐洲委員會並非貿易保護主義,而是首先要捍衛歐洲企業的競爭力。

在所有貿易保護措施當中, 20國集團佔65%,工業八強佔30% 。具體來說,歐洲出台了45項,美國出台了12項,巴西、中國、俄羅斯、印度、南非金磚5國加在一起出台了132項。
報告指出,所有國家都受貿易保護主義之害。2008年11月以來,工業8國的貿易利益受到500項限制措施的損害。經濟強大的美國和德國自以為無需多邊規則,也能阻止其他國家對其採取貿易保護措施,但事實不然,4年來,針對德國的貿易限制措施達到700項,針對美國的貿易限制措施將近800項。

歐洲經濟政治研究中心一名負責人戴維斯(Viv-Davies)表示,除了最不發達國家之外,幾乎所有國家都或多或少採取各種貿易保護措施,並經常以迂迴政策取代增加關稅或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等傳統辦法。各國政府都尋找世貿條款的縫隙,出台有利於本國工業的政策,比如工業補貼,挽救企業計畫,限制出口或直接投資,限制移民等等。
報告曆數的各種變相貿易保護措施包括:今年4月美國農業部收緊對有機產品的規定,並要求公營採購遵守“買美國產品”的規定。

今年2月,俄羅斯政府宣布政府對6個出口工業領域提供保障,但前提是,這些出口企業必須在俄羅斯採購30%以上的產品。

日本設立5億美元的貸款基金,幫助俄羅斯及5個中亞國家購買日本機器,此舉嚴重削弱了其他外國產品的競爭力。
意大利則創立一個20億歐元的信貸基金,用來支持本國的食品加工,高檔時裝,旅遊,娛樂,設計和用品等領域。
法國去年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本國汽車生產,向標誌雪鐵龍汽車集團的銀行提供12億歐元,為期6個月的擔保。如果獲得布魯塞爾同意,這種國家貸款擔保在未來三年將可能達到70億歐元。

中國也採用非傳統的貿易保護方式,北京建立一套外科手術式的出口管理系統,通過不斷調整某些出口退稅,降低產品增值稅,來支持出口企業佔領國際市場。同時中國也是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受害者。2008年11月以來,中國出口產品受到1000個貿易保護措施的限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國經濟影響力越來越膨脹,另一方面是中國採用一些不公平的貿易手段。最近中國與歐美在光伏產品,鋼材,葡萄酒,德國豪華車,和稀土等貿易上的小型衝突,顯示出西方兩大貿易陣營對中國做法越來越不滿。

鑒於各國為躲過世貿規則,而採取各種變相貿易保護措施,目前告到世貿仲裁委員會的案例遠遠少於全球貿易預警組織(Global Trade Alert)的統計。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