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輿論看中國

怒江上的中國式發展困境

發表時間:

中國政府計畫在怒江流經雲南省的部分修建水電站的消息引起了法國《世界報》的關注,該報特派記者布里斯∙佩德羅萊蒂(Brice Pedroletti )從現場發來了一篇報道,介紹了修建電站的計畫給當地居民的生活以及環境造成的影響,本次《法國輿論看中國》專題節目就主要為您介紹這篇文章。

廣告

作者在文章開頭就直接了當地指出,在怒江上修水壩的計畫是中國政府對貧困的農村地區採取的會帶來奇蹟般效果的方式,這種方法的特點就是集發展,城市化和消費於一體。因為雲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目前僅有三成人口有城鎮戶口城鎮,剩下的大部分人,其中主要的一部分少數民族目前都還是靠種植業為生,他們每星期將自己的農產品在集市上出售以後,換回來其他的生活必需品,然後駝在驢背上運回到位於山坡上的村子裡。

政府的遷居計畫

這些靠天吃飯的少數民族可以利用的土地也往往都位於陡峭的山坡上,根本無法使用任何機械性的操作工具,他們近幾年來經常被政府要將他們重新安置的政策所困擾。
記者指出,政府這樣做最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首先從環境上看,目的是為了防止破壞植被,避免土地滑坡;另一個原因就是經濟上的,目的是要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和促進經濟發展。世界報記者在當地遇到的一個藏族村民表示,那些想留在原地不動的人每年都要交罰金。而另一個傈僳族的年輕女子也告訴記者,她住的村裡有一大半人都搬走了,因為這些人的土地已經被政府徵收來種樹。

建立發電站的計畫在某種程度上加快了村民移居的步驟,中國無政府組織綠家園的負責人汪永晨對世界報記者說,政府的目的是讓這些人搬離開山區,到外地去工作。十年前,2003年,因為一個要在當地建造十三個水壩的計畫,一批居民被安置到了六庫鎮郊區專門為他們建造的的小區,汪永晨在對一批村民追蹤調查後發現,這些原來生活在山裡的人因為受到的教育程度較低而往往很難融入日益現代化的中國社會,而更嚴重的是,他們之前的社團也逐漸瓦解。

汪永晨介紹說,一部分離開了山村的少數民族找到了工作,他們在雲南省省會昆明的民族村裡從事歌舞表演的工作,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或者願意從事這樣的工作,在怒江上游的一個村子裡,村民們也抱怨說,三年以來就經常聽到建設水壩的傳聞,但是他們是靠土地吃飯的人,根本就不願意離開山區搬到擁擠的城裡去住,而且政府之前承諾的錢也根本就沒有到位。

當然也有人對因為水壩工程而遷居山民的消息感到高興,比如怒江上的丙中洛鎮,當其他村鎮的居民遷來以後,鎮上的人口就將增加到一萬人,丙中洛的藏族或傈僳族的商人從中看到了商機,因為以後漢族遊客的數量會不斷增加,而且行政上的手續可能也將被簡化。

但同時,也有人擔心漢族人的到來會斷送他們的生存之道,因為他們的一大部分收入來源靠的是採摘山上的野果,以及藥材等自然產品,昆明的一些環保人士表示,這些地區的發展一定會引來大量的漢族人口,而結果自然就會對當地少數民族不利。而這一點目前就已經十分明顯,比如當地經營木材加工廠,或小超市的人都是來自廣東和湖南的漢族。

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問題以外,世界報記者指出,當地的發展還是有不少積極的效果,比如當地的一些交通不發達的村鎮現在也有了電力供應,同時不少地方修建起了可以通一輛車或者僅供人行走的橋樑,取代了原來的那些原始而且危險的索道。

環境污染問題

對當地人來說,這條波濤洶湧的河水並沒有給他們帶來什麼好處,因為人們既不能在江里游泳也不能畫船,唯一的好處可能就是給他們從山上帶來樹木,而人們也可以將所有不要的東西排到江水裡去,包括廢水和垃圾。

在河邊一個專門設置的地方,記者就親眼看到一輛垃圾車在幾分鐘的時間內將車上所有的垃圾拋到河中,司機表示他每天至少要在這個專門設置的“天然垃圾處理廠”拋下四至五車的垃圾。

怒江兩岸的幾乎所有的村鎮都設有專門的地方來炮製生活用垃圾,而這些垃圾顯然都沒有事先進行過處理,記者看到河裡甚至有抽水馬桶隨着江水浮動着。就這樣, 每天有十幾噸垃圾被滔滔江水帶向了緬甸。而在怒江流經的中國部分,雨季的時候看不到任何垃圾的痕跡,但在旱季,水位下降時,裸露出來的怒江河床上就會將垃圾暴露在人們面前,讓這條世界上流速最快的河流之一的景色變得不堪入目。

當然,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政府也注意到了這個環境污染的問題,據介紹,他們計畫在十年之內在主要的村鎮建立垃圾焚化和處理廠,世界報記者指出,環境的問題顯然不是他們優先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可能要等到水電站工程動工的時候才會做出這方面的投資。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