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中國增長持續放緩使得經改更加艱巨

發表時間:

中國國家統計局今天公布,第2季度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長率為7.5%,一如先前法新社詢問10名經濟學者的預期數據。另已有不少研究機構預測,受外部市場需求低迷、出口成本上升、貿易摩擦頻發、工業生產持續去庫存等因素的影響,中國GDP增速或將持續放緩。對此路透社指出,過去10個季度以來,中國GDP已下滑了9次。日前,國際貨幣基金也下調了今明兩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預估值至7.8%和7.7%,較之前的預估分別下調了0.3和0.6個百分點。

要聞解說
要聞解說 RFI
廣告

與此同時,中央社消息稱,中國國務院參事夏斌在《證券時報》上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已存在事實上的經濟危機”。決策者要有“底線思維”,要加快改革找尋合理成長的潛力,又要準備好危機爆發或逐步刺破泡沫時的對策。任務可以說是十分艱巨。

文章中,夏斌針對中國經濟中不斷往上衝的高槓桿、高負債狀況表示,減輕危機因素的基本態度應該是穩住、甚至下降利率,降低社會的債務成本,同時運用包括暫時行政手段等各種措施,限制地方政府、國企濫用資金。

夏斌也提到中國目前三大風險是:地方平台償債缺口、房地產泡沫與過剩的產能。只要某一環節出現較大事端,風險會瞬間傳導,資產價格立即大幅縮水。

依他之見,現在只是危機沒引爆,壞帳未暴露而已,靠的是多發貨幣來掩蓋。夏斌說:“一句話,當前的中國經濟,不整頓,早晚要出事,但是整狠了,馬上就出事。”

那麼,國際經濟專家又是如何看待近來中國頻出的經濟減速的問題呢?國際財經媒體《華爾街日報》今天登出題為「中國經濟陷入兩難境地」的文章指出,在一系列令人失望的經濟數據公布後,沒有人會認為中國第二季度GDP數據會出現轉機。只不過,現在市場關注的焦點是,在中國新領導班子嘗試推進結構性改革和經濟再平衡之際,全年經濟會出現多大幅度的放緩。更令人擔心的是,對於這一點,甚至就連北京高層似乎也沒有把握。

這篇分析文章寫道,近日有報道稱,中國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表示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速很可能會低於7%,立即刺激到國際投資人的神經。不過,周末期間新華社就此發布了一份更正,稱媒體對樓繼偉表態的報道存在錯誤,強調中國政府堅持7.5%的增長目標。在此之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已經做出保證,稱經濟增長不會低於確保就業市場穩定所要求的下限。

文章表示,這已足以讓美銀分析師再度探討中國是否會採取刺激政策或者所謂的“李克強對策”以推動經濟發展。他們認為,李克強首先需要一個穩定增長的環境,然後才能實施經濟改革。

另一方面,麥格理國際金融集團(Macquarie)的分析師們表示,中國在增長問題上陷入兩難境地,需要決定是否犧牲短期增長,通過改革達成更可持續的長期增長。認為中國必須首先進行改革,因為引發經濟放緩的是企業領域。

而中國企業的主要問題有三個,分別是資產回報降低,債務不斷增加和利率高企。要想增長回升,需要首先解決這些問題。在這三個問題的綜合影響下,經濟體系需要新的流動性用於償付現有債務,從而降低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這些問題也是中國決策者之所以陷入兩難境地的主要原因。麥格理將此稱為貨幣對增長的影響不對稱,即目前投入更多的資金並不能帶來增長的加快,但資金投入減少仍會對增長帶來嚴重不利影響。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說,由於面臨如此困難的局面,中國領導人對實現增長目標不那麼信心十足也就不足為奇了。也就如同麥格理分析師的描述那般,中國將在改革和微調的混合形式下摸索前進。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