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上海視窗

薄熙來案起訴擁薄言論被壓制凸顯中國社會左右分歧

發表時間:

昨天(7月25日),中國官方通過新華社宣布,原中共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已因涉嫌受賄、貪污、濫用職權三條罪名被山東省濟南市檢察院起訴,案件將很快在濟南市中級法院開庭審理。本台得到的消息是,薄熙來案將在八月中旬開庭審理,至少薄熙來的家屬等將獲得旁聽機會。

廣告

薄熙來案件顯然已經不是簡單的貪腐案件,他以紅色民粹獲取了左派學界和以底層為主的大批民眾的熱切支持,以此作為問鼎最高權力的基礎。

長沙學者劉耘認為,“薄案之引人矚目,在於薄是大陸官場稀有的具超凡個人能力及魅力且不循體制規則為己博取上位者,其發揮極致的唱紅打黑亦使社會民意兩極。”

對薄熙來事件,在中國微博上反應兩極,批判者認為,傳說中官方內部傳達中,薄熙來僅涉及2500萬的貪腐金額,只夠在北京的最好地段買上一套房子,似有隱瞞,而不追究薄的重慶的經濟問題,對重慶打黑存在問題目前仍無正式說法,也是避重就輕。

前天,重慶在黨政系統內傳達關於薄熙來起訴的決定時,就要求警方等維穩機關,加強對擁薄左派的管控,嚴防抗議聚集等事件;微博社交媒體則被國信辦要求刪除一切擁薄的言論。

而中宣部也罕見地發出新聞指令,要求各個媒體刊發批評薄熙來的評論,在官方宣布起訴的新聞後面,顯然有網絡水軍大量跟帖,如支持中央打老虎等等。

網友調侃說,“這是中央僱傭的水軍,可簡稱“中央軍 ”。媒體人張書舟就抱怨說,“搞不懂,審B這麼大快人心的事,還要組織五毛當吹鼓手,萱萱搞毛啊?”

在這些官方組織的評論文章中,《人民日報》的評論可能是其中最為權威的,文章隱約有敲打台上高官的用意。

這篇題為《法治沒有特區 反腐沒有例外》評論的文眼是,對薄熙來一案提起公訴“再次”表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沒有例外,誰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誰都不能心存“刑不上大夫”的僥倖。

對此,律師浦志強調侃說,“避重就輕弄了個(政治局)委員裝神,就敢吹成這樣,要弄倒個老常委該咋個吹法?”。

在倒薄的規定動作中,新華網的評論更為直白。這篇題為《令出一門方能不偏不倚》的評論,暗示薄熙來的落馬,與不聽中央號令有關。

文章說,為君王一人之愚忠雖已成過去時,但維護中央政令統一,服從中央領導,為官者不生私念、不謀私利、不專私權,仍是巋然不動之“時代主流”。

文章還直接對重慶市民喊話:中央陸續查處了一批問題官員,曾為其治下的人民群眾,應清醒認識到其為已謀私利的“醜惡面目”,堅守地服從中央決定,靜觀法律審判,並堅持“令出一門”。

對此,劉耘認為,“薄最為人詬病的是唱紅打黑,但非其獨創,紅色文化在重慶之前即已由官方倡導興起,薄精明地加以利用,以博取黨內高層支持。打黑則可獲取民意,挾民意以令天子。”

他認為,薄誤在六十餘年黨內文化不容其“犯上作亂”,民意亦不可持,倒退及其專制手段引起知識界反感,結果滿盤皆輸。”

中國青年網的評論《審理薄熙來案昭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則批評了薄熙來的為政道德。

文章指責,薄熙來“欺上瞞下、表裡不一”,一方面竭力在組織和公眾面前將自身塑造為清正廉潔、勤政為民的好乾部,另一方面背地裡卻是公器私用、胡作非為,但他們都最終也逃不過被揭穿的命運,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對此,學者劉耘認為,有政治抱負者多愛惜名節,如薄如指控的如此不堪,則使其不堪之體制下又有多少人更加不堪?好的制度使壞人向善,薄這樣“根正苗紅“且有大志者向惡能不反思制度之禍。

曾長期挺薄的民族主義報紙《環球時報》的今天社評則說,“直到今天仍有人歪曲薄熙來案的刑案性質,境外輿論還有杜撰它所謂內幕的,圍繞薄熙來案的無端猜測和惡意傳謠層出不窮。這是一些人的一廂情願。”

該報呼籲,“有理由對這一次針對薄熙來的公正審判抱有信心”。

但許多擁薄的左派對此並頗有懷疑,但他們的許多言論都很快被刪除,聚集了很多薄熙來粉絲的“難忘315”貼吧也被關閉。

根據記者的觀察,在擁薄的民眾中,以毛左最活躍,特徵是懷念文革,批評鄧小平等,這一派系在薄的倒下已經無可挽回後,也有分裂。

基數更大的擁薄民眾對政見並不敏感,更多的是對薄在重慶的親民言行,政績作為頗有好感,對中國當前社會的亂象則有不滿,有樸素的民族主義情感,對西方和民間主流的自由派滿懷疑慮。

這些民眾更多的是被薄的民粹所吸引,對“唱紅”僅是親切,對“打黑”更為讚揚,對自由派媒體和公知所批評的重慶“打黑”程序不正義,或者斥之是謠言拒絕相信,或者認為並不重要,或者薄本人並不知情。

在薄熙來落馬後,擁薄的力量並未就此散去,甚至已經成為衝擊當下政治格局的一股潛勢力。

“光明網”的評論《堅決維護中央決定理性看待薄案受審》就體現了這種擔憂。

文章說,針對薄案的處理,之所以案發至今已有一年有餘,從中不難看出中央對此事的穩妥和慎重。每位涉嫌違法亂紀的領導幹部,或多或少都牽涉到相應的工作領域、相應的利益群體。

特別是曾經位高權重、主政一方的高級領導幹部,對其審理採取慎之又慎,從某種角度上說,更是為了顧及更多群眾、特別是基層百姓的心理預期和感受,而不會因為突然而至的“形象顛覆”而招致情感挫傷。

對即將受審的薄,文章呼籲,既要理智看待公檢法機關,針對涉案人員可能提出的法理證據;又要理性地自覺維護國家法律的尊嚴,靜待法庭給出公正、公平的判決結果。

就目前披露的官方的內部通報談及的案情來看,薄熙來最後被判處的刑期並不會太短。但對這個判決,是否會能彌合左右分歧,被接受為是“公平公正”的判決。

就目前記者接觸來看,可以說,無論是批判薄的自由派知識分子,或者擁薄熙來的左派人士,都認為是一次政治判決,沒有人會天真到如官方所自吹的是“法治”的勝利。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