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社會

地方政府奢華建築由明轉暗或乾脆不掛牌逃避舉報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又多一例。中國政府近期再次出台嚴規,禁止各地新建樓堂館所,但新華網記者在走訪江蘇、安徽和湖北等地發現,嚴令之下,明目張膽建辦公樓的現象有所收斂,但一些地方和部門轉而以“商務中心”“綜合業務大樓”“市民服務中心”等各種名義暗度陳倉。奢華之風由明轉暗,有些政府大樓甚至乾脆不掛牌,連當地市民也不知道。

廣告

記者走訪發現,在中央三令五申下,一些地方和部門打着各種名義新建辦公大樓,把辦公場所暗藏其中,以便順利通過審批,逃避監管。

報道指,安徽某縣採訪發現,豪華的縣委、縣政府大樓前竟無一塊醒目的標識牌,甚至一些當地群眾都不知道這是縣委、縣政府所在地。據當地幹部透露,這座大樓是前兩年以“商務中心”名義新建的,由於擔心被群眾舉報,當地政府搬進去後至今沒有掛牌。

江蘇一名幹部告訴記者:“很多部門對業務用房有相應標準,本意是提高業務水平,更好為群眾服務,卻成為一些地方大肆蓋樓的‘幌子’。”該幹部舉例說,一些電力公司紛紛以調度中心等名義建辦公樓,公檢法單位以技偵中心等名義蓋樓,國土、質檢等部門則以檢測中心等名義蓋樓。

報道又指,湖北某市地方稅務局綜合業務大樓、市工商局“12315”指揮中心(消費者投訴中心)及業務綜合樓、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綜合樓等項目正在抓緊建設。知情人告訴記者,這些大樓雖然是以各種“業務用房”的名義通過審批,但實際上“大都含有辦公用房”。

報道引述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說,他在一些地方調查發現,為了興建豪華辦公樓,一些地方想方設法繞開上級政府審批,通常以“科研樓”“培訓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等名義新建大樓,實際上都成為當地黨委、政府的辦公樓。

報道指,“以土地換大樓”也成為當前一些地方的慣用手段。政府假借置換或以向開發商提供一定面積經營性土地使用權為條件,請開發商建設公共設施,避過上級和社會監督。如嚴重超標的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工委辦公樓,就是武當山特區先行將3000畝土地以7萬元一畝的價格,出讓給武當山太極湖投資有限公司。太極湖公司用這3000畝土地抵押貸款,墊付工程款。

由於擔心在外豪宴容易招惹舉報,新華網的報道指,擴建和豪裝單位食堂成為樓堂館所建設的新趨勢。河北行政學院原常務副院長劉日說,樓堂館所涵蓋諸多內容,近年來辦公樓、賓館、招待所、培訓中心等大幅降溫,但隨着中央八項規定等出台,有些地方開始新建、擴建和裝修機關食堂。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