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經濟與貿易

中國打擊跨國集團為當局鍍金

發表時間:

法國《世界報》最近報道中國打擊跨國企業的腐敗行為,指出在中國腐敗環境下賺錢,跨國集團“不可能逃進游泳池,身上不沾水“。而北京將矛頭指向大型國企與跨國集團,目的是在社會矛盾緊張的背景下,迫使企業降價,為當局的形象鍍金。

廣告

世界報兩名記者Hecketsweiler和Thibault 發自上海的報道說,儘管一些逼供帶點兒毛澤東時代的味道,但這難道不是在中國賺錢需要付出的代價嗎? 中國藥物市場每年增長26%,令跨國製藥集團垂涎三尺。不過,這個淘金之地的環境比較惡劣,缺少法治,充滿腐敗,一但出現問題,政府立即槍口對外。而外企的雙手並非總是乾淨,於是很容易成為揪鬥對象。

外企融入中國的腐敗環境,就像一位駐華製藥公司高管所說:“此地並不完美,但你不可能跳到游泳池裡,身上不沾水。”

英國葛蘭素史克製藥集團被指控向中國醫療人員行賄提供免費旅遊,受到嚴厲制裁,該集團多名中國僱員被捕,英籍財務總監也被禁止離境,新派來的負責人,法國人吉斯羅則守口如瓶。而該集團為醫生們提供旅遊和虛假會議的臨江旅行社也已經關閉。

此外,美國的默克和雅培,法國的賽諾非,瑞士的愛爾康都受到了調查。而外國集團被抓個正着,已經不是第一次。以前美國的禮來和瑞輝製藥公司都被指控向中國政府醫生,贈送珠寶首飾,提供度假。

其他領域也難免俗,IBM電腦公司涉嫌向官員提供豪華旅遊,德國戴姆勒發動機公司賄賂官員換取合同。在能源,水,通訊,煙草等領域也都有外企捲入賄賂醜聞。9月份法國奶業巨頭達能旗下多美茲被揭發向醫護人員行賄,換取為其產品做宣傳。

北京一位商業律師表示,腐敗現象非常普遍,如果其他領域也傳出調查貪腐的消息,他一點都不會吃驚。

文章說,中國當局打擊商業腐敗的另一目的是要促使商品降價,取悅於民。不久前,當局指控法國達能等6家外商操控奶粉價格,對這些企業合計罰款1.09億美元,迫使平均價格下降了20%。

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懲罰本國企業在境外的違法行為。美國1977年通過的《反海外腐敗法》近5年被奧巴馬政府執行的越發嚴厲。數十間美國公司或外國公司因在海外,特別是在中國,涉及腐敗,而受到數千萬美元的罰款,他們的全球形象也受到影響。

英國2010年通過的《英國反賄賂法》堪稱全球最嚴厲的立法:該法對罰款金額不設上限。唯一避免的辦法,就是證明公司為防止腐敗採取了一切措施。一位律師說,“公司必須密切關注其合作代理人,如發現行為可疑,要立即中斷合作關係,儘管可能丟失市場,但切不可猶豫”。不過,跨國集團都承認,他們無法監督每一名合作者。賽諾非集團曾發現,一名中國僱員為增加銷售業績,竟自掏腰包購買疫苗。

現在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向僱員提供培訓,告訴他們有權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但找到平衡並非容易。比如,公司銷售代表請客戶吃飯,如果太小氣,也會被人看扁。

文章說,在一個經濟體中,如果規則的概念沒有在人們的頭腦紮根,就非常容易出偏差。比如,當公司給一名商務人員定下高標準時,這位僱員為避免血拚價格,會毫不猶豫地給競爭對手打電話,私下商定價格。

可是在中國遵守規則並非易事:法國製藥集團賽諾非4年前推出更嚴格的商務守則,規定一律用卡結算,結果引發辭職浪潮。直到現在,該公司的中國僱員每年離職率高達三分之一。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些僱員因違反禁止行賄和拿回扣的規定而被解僱,他們會首先反過頭來指控前僱主。該公司一名高管解釋說,“我們越講道德,被控告的風險就越大”。

文章說,所有的企業領導人心裡都明白,當局這一波調查的首要目的,是要向人民作出保證,不管真相如何,必須拿出結果。香港理工大學經濟法律教授馬克-威廉姆斯說,“一個政治決定做出後,必須抓到有罪之人,否則就沒有必要搞這個運動”。唯一的逃脫之道就是繳納罰款,認錯過關。否則不管你有罪無罪,只要不做自我批評,罰金就會翻上一番,調查人員也會立即讓你明白他們要收拾你。所以葛蘭素史克很快吸取了教訓。該集團亞太負責人阿巴斯-侯賽因最終承認有些幹部“超越了公司程序和監控範圍,違反了中國法律”。而葛蘭素史克前中國區負責人梁宏幹得更妙。他在“揭開葛蘭素史克黑底”的電視節目中表示:如果藥價降下來,會對更多老百姓有利。文章說,這樣的說辭是在給中國當局獻禮。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