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華盛頓和北京互探底線

發表時間:

美國與中國在中國海對峙中相互試探對方的底線,不斷升溫的對峙卻充滿危險。法國國際戰略研究所亞洲部負責人瓦雷莉妮蓋(Valérie Niquet)發表在 « 世界報 » 辯論版的相關文章警告指出,中國關於在東海創立防空識別區的決定無論是評估失誤還是蓄意推動事態擴大,都不會僅僅局限於東海,而是會蔓延影響世界其他地區,假如與中國打交道的世界各國不能清醒預見這個危險的可能性,就會面對比東海危機更為嚴重的威脅而束手無策。

廣告

根據 « 世界報 »文章分析,東海海域島嶼主權之爭由來已久,但中國的決定讓這一爭論升級,今天還局限在東海島嶼,那明天就會有可能聚焦在丟失在遠東俄羅斯境內的領土上。不管是中國的評估失誤,還是有意將事態擴大,中國的領土政策完全是根據中國領導人的意志而決定的。中共深受蘇聯解體刺激,在上個世紀90年代決定用全力發展經濟來避免垮台,同時拯救執政的合法性,而使中國經濟發展快速,中國領導人獲得了信心,同時也產生向合作夥伴強加立場的欲求。

然而,70年代的中國與90年代的中國性質沒有變化,中國只是追求的目標順序不同而已。鄧小平時代,文革廢墟中的中國更需要和平與發展。但今天,中國更需要對她的經濟與實力的肯定。中國認為,重要的是北京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影響。而施加影響,首先就應當從中國所在的亞洲地區開始。中國周邊海域的緊張對立增多,可以理解為中國與周邊關係的力量關係發生變化。2008年的經濟危機讓北京更加對中國的影響抱有信心,同時堅信美國最終撤出亞洲,因為中國認為美國被中東問題纏身,但問題是美國作出了別樣的選擇。

« 世界報 » 的文章認為,美國在敘利亞與伊朗問題上的彈性政策表明華盛頓更不放心動蕩多事的亞洲。同中國的預見相反,美國並不準備放棄亞洲。亞洲是世界經濟動力所在,亞洲的問題卻會在世界範圍產生反響。美國認識到,撤出亞洲不僅會刺激日本與韓國更為自立,但東京與首爾將不能應對強大的中國。

中國當然也意識到弱點,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嚴重污染危機,使中國當局意識到經濟發展陷入無規則的模式里。剛剛結束的中共18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對症下藥的改革方案,強化國有企業打稅收,修改計畫生育政策,整頓勞教體系,但同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更強化了中國夢的捍衛者地位,可是中國夢卻被亞洲普遍認為充滿攻擊性。

法國國際戰略研究所亞洲部負責人妮蓋認為,與其說是民族利益,更不如說是共產黨的利益所在是決定中國的對外戰略的主因。成立東海防空識別區,涵蓋了東海很大一部分海域。做出這樣的決定是要知曉能否有一個有效控制的機制,否則將會引發大的危機。華盛頓、東京接着首爾紛紛派出飛機示威而拒絕向中國預報飛行計畫。這樣的挑釁在中國的網絡激起一片譴責聲音,同時也指責中國當局無能應對。

« 世界報 » 指出,除了評估錯誤可能之外,北京所採取的決定很可能也是軍事戰略機器份量日益增強的跡象,並且與習近平的關係緊密而更加不容易控制。假設是這樣,局勢超出控制範圍的危險性就更大了。中國處於無論如何解決都不可能不受到損傷的微妙處境。不回擊表明中國非法,但回擊則意味着與世界軍事最強國發生不成比例的衝突。

中國的經濟發展並沒有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讓中國和平融入世界體系,中國體制的特性在30年的經濟改革開放中仍然佔據了影響力上風,如果中國的合作夥伴們不能看到這一點,那麼其他有錯誤計算的事件就會引發更大的風險。

此外,在由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籌畫的對全世界15歲學生學習水平測試當中(英文: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寫:PISA),法國從三年前的第22位退居第25位充斥本周三法國全國性報紙頭版頭條位置,法國 « 費加羅報 » 還在大事件版發表文章同中國上海獨生子女如何用功讀書取得優異成績作比照;法國« 回聲報 » 、« 世界報 » 和 « 費加羅報 » 經濟副刊專門就人民幣成為全球貿易結算中繼美元之後的第二大貨幣撰文。

法國三大全國性報紙同出一轍分彆強調人民幣已經躍為美元之後的第二大經濟貿易結算國際貨幣,地位超過了歐元,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今後將更為迅速。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