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巴黎華人

中國勞工一戰歷險記之四:後記

發表時間:

在過去的三次《巴黎華人》節目中,我們以《招工篇》,《出國篇》和《勞作篇》,分別簡要回顧了被淹沒將近百年的中國勞工一戰歷險記的歷史片段。除了基本歷史事實和數據以外,在一戰百年之際,一切與中國勞工有關的問題都引起人們的興趣。

廣告

歷史資料顯示:14萬中國一戰勞工中的大部分人,最終都在1919年到1922年間回到了中國。多數由於疾病而死在法國的中國勞工人數估計在2000人到10000人之間。

雖然14萬中國勞工的絕大多數都是在法國領土上的一戰陣地服務,但其中10萬人是由英國公司招募,屬於英軍管理。一戰結束後,英國軍隊在法國北部建立了十幾個中國勞工公墓,其中最大的公墓埋葬了843人,位於北部的Noyelles-sur-Mer。

法國方面對中國勞工的紀念來得較晚,1988年,法國政府才在巴黎的里昂火車站街區為華工設立一個紀念牌。10年後,在巴黎13區又建立了一個紀念中國一戰勞工的紀念碑。和其他紀念一戰陣亡者的紀念碑一樣,刻下了“他們為法國而死”的字句。由法國招募的中國勞工大大少於英國招募的中國勞工,但這部分中國勞工中,有大約2000人自願留在了法國,他們就成為巴黎最早的華人社區的先驅。

中國一戰勞工回國的年代正是共產主義思潮向中國傳播,社會激烈動蕩的年代,中國勞工集體記憶的歷史迅速地被集體地遺忘。中國勞工回國後很少向他們的家人回憶在一戰中所受到的精神創傷,這方面的第一手資料很少。而為數不多的中國勞工帶着他們的法國伴侶回家後,也由於語言和生活習慣的不同而散夥。

之所以稱這段歷史是“勞工歷險記”,不僅是因為戰爭的艱險,路途的遙遠,還因為這是中國底層民眾難得的一次直接與歐洲文化接觸的機會。在中法交往的歷史中,從來沒有過數量如此之大的中國人在法國的土地上生活過。在長達四五年的時間裡,除了戰爭以外,大部分是無文化的中國勞工對法國社會有了淺顯但非常直接具體的了解。在孫甘的日記中,曾經有趣地記載了與中國國情十分不同的法國社會景觀,比如法國人夫婦間見面或分手時相互擁抱的習慣,他還詳細解釋法國人是如何跳舞的。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勞工也成為法國民眾了解亞洲東方和中國人的一面鏡子。但不幸的是,法國人當時看到的中國人多是貧窮不識字的男子,這些人的職業是“苦力”,而“苦力”這個詞也成為一個法語詞彙流存到今天。法國人這種非常不全面的對中國人的了解,體現了不可避免的歷史進程的不完美性。在戰後的一段時間中,英軍撤回後,失去管理的中國勞工一方面可以放任自由,一方面成為被拋棄的外國窮人,有的人沒有住處,只好佔用當地法國人的農莊房子,成為一些矛盾的起源。

戰爭期間和結束後,中國勞工內部一直存在暴力侵犯問題。隨着與外界接觸的增多,中國勞工內部的關係不是有所鬆弛,而是更加緊張了。從戰場上找到武器或手榴彈的中國勞工可以拿着玩耍,也可以用來侵犯他人。中國勞工中,有人侵犯他人,甚至殺人,搶劫,有人拿着武器自衛,有人拿着武器犯罪,有的是針對法國人,有的是針對自己的中國同胞和其他的外國勞工,特別是北非勞工。

當時多次出現命案並帶來當地法國人的恐慌,加上語言文化不同帶來的相互不理解,都與法國社會19世紀末曾經出現過的神秘“黃禍”恐懼相結合,使法國民間出現了新的排華和排斥亞洲人的情緒。在一些法國村莊,小孩子向華工坐的車子扔石子,法國的地方官員,不同派別的議員要求儘快把這些“過分的”,“貪婪地”,“骯髒的”,“不知羞恥的”中國人送走。指揮過凡爾登戰役的貝當將軍給法國總統克里蒙梭寫信,責怪中國人是“層出不窮事端的源泉”。

在紀念一戰百年的時候,人們看到更多的是戰爭的殘酷野蠻和荒謬。無論是為祖國而犧牲的一戰老兵,還是懵懵懂懂成為一戰勞工的中國人,他們的故事更像一個久遠的歷史傳奇。不幸的是:戰爭仍然是最能引發民族激情的發動機,今天的世界仍然如此。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