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北京話題

曼德拉與德克勒克珠聯璧合為中國指出光明未來

發表時間:

偉大的曼德拉走了,那麼,曼德拉帶給中國人什麼啟示呢?首先,曼德拉告訴我們,革命產生暴政,非暴力才能催生民主,因此,激進的暴力革命應該向和平抗爭轉變。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這裡說起。這方面的教訓我們太深刻了:中國歷史上無數次的農民起義、包括辛亥革命、北伐戰爭、國共內戰,哪一次不是血腥的暴力?但中國社會卻沒有能夠前進半步,中國人也始終沒有擺脫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然而非暴力的印度卻成功了,南非也成功了,他們都付出了相對比較小的成本和代價。

Soldiers from the honour guard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line up against a backdrop of a portrait of late chairman Mao Zedong hanging on the Tiananmen Gate, during a welcoming ceremony for Kuwait's Prime Minister Sheikh Jaber al-Mubara
Soldiers from the honour guard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line up against a backdrop of a portrait of late chairman Mao Zedong hanging on the Tiananmen Gate, during a welcoming ceremony for Kuwait's Prime Minister Sheikh Jaber al-Mubara REUTERS/Petar Kujunzic
廣告

對此,有評論回顧說,1994年5月,76歲的曼德拉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據說當時曼德拉每天都要接待眾多黑人弟兄的血淚投訴,大權在握的曼德拉,完全可以憑藉黑人佔全國人口70% 的優勢,大搞“不忘階級苦,牢記血淚仇!”的階級鬥爭教育活動,對那些白人少數派施行“專政”等高壓強制手段,來鞏固自已的政權,但他卻選擇了對此說“不”。曼德拉執政後,並沒有對白人進行復仇清算。他那時候如果想搞白人的話,實在是太容易了。但曼德拉並沒有“秋後算帳”。當許多黑人兄弟高喊着要“把白人趕入大海”而復仇之時,曼德拉卻呼籲黑人“把長矛扔進大海”。

作者魏得勝的文章說,南非曾經是世界上種族衝突最激烈的地區,但在曼德拉的堅決倡導下,新南非並沒有沿襲“紐倫堡”式的國際審判方式,去處理歷史宿怨問題,而是成立了一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出歷史真相,然後大家和解,而不是秋後算賬。人們不會忘記,在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上半葉近一百年的時間裡,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有過革命經歷,長則半個世紀,短則二三十年,革命就是流血,幾乎成為這些國家的一個鐵律。

折騰了幾十年,革命成功了,但人們尚未恢復重建的信心,卻又看到一個極為不願看到的殘酷現實: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竟然還是跟從前一樣的專制獨裁政體!就成本而言,暴力革命推翻前朝專制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曼德拉靠非暴力推翻前朝專制,也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同樣的時間,不一樣的成功渠道,哪個畫得來?這筆賬恐怕連小學生都算得來的。更重要的一筆賬是,暴力革命推翻前朝專制政體,通常也會順勢建立起一個新的專制政體。

而非暴力民主運動推翻前朝專制政體後,新的政體一般很難再回到前朝曲上去,而是像曼德拉時代的南非、甘地時代的印度那樣,“聽唱新翻楊柳枝”了。在談到南非為什麼要毫不含糊地選擇西方議會民主制度時,曼德拉表示:“我認為英國議會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制度,其獨立和公正的司法制度總是令我仰慕不已”。曼德拉就是靠着這麼一條簡單的理由,抵制住了那種所謂“議會制度不可能適用於非洲”的彌天大謊,也抵制住了“非洲更適合於一黨獨裁統治”的謬論。

作者海鷗的文章說,曼德拉的名字,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耳熟能詳的,但對與他在1993年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南非最後一任白人總統的德克勒克,則知之不多。1989年德克勒克成為南非第八任白人總統時,就十分清楚對於黑人的鎮壓成本要遠遠高於改革成本。為此,他發揮了過人的政治膽識和勇氣,決意開創一個新南非。

德克勒克貴為南非總統時,他為了維護白人的統治和自己權貴集團的利益,原本完全可以打着“維持社會穩定”的借口,動用強大的軍隊和警察鎮壓並屠殺黑人的犯上做亂,但他卻選擇了對此說“不”;在南非黑人爭取解放的歷史過程中,非洲人國民大會選擇了放棄武裝鬥爭,執政的國民黨也決定放棄永保政權的幻想,最大限度地實現政治妥協。作為一個政治家,南非最後一任白人總統德克勒克必將因在重要歷史時刻所做的正確決定,而永受世人尊重。

網友穆憶陽轉載的這篇文章又說,那麼,中國能否也出現一個德克勒克呢?有人說我們沒有這個土壤,所以不可能。我則對此持有異議,因為台灣出了個蔣經國,難道他不是中國的德克勒克嗎?難道未來中國就不會再出第二個蔣經國嗎?另一方面,國家,不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這是曼德拉為南非留下的精神財富,也徹底完成了非國大從一個革命黨向執政黨的理念轉型。他說:我為反對白人種族統治進行鬥爭,我也為反對黑人專制而鬥爭。

自1994年曼德拉當選南非總統後,很多人都認為,當個終身總統是補償曼德拉多年牢獄之災的唯一方式,擁戴他長期執政的南非人更不在少數。但他卻選擇了對此說“不”。在聲望鼎盛時的1997年12月,他效法華盛頓功成身退,毅然卸任,他退休後真的選擇了甘願做一個平民。這種不戀棧,不弄權的曼德拉,贏得了世人更多尊重和愛戴。

海鷗的文章最後強調說,德克勒克與曼德拉這對殊途同歸的黑白雙星,他倆以開明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和寬闊胸懷順應了歷史潮流,帶領南非人民走向民主和平。他們的思想超越馬列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他們的實踐顛覆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謬論。由彼及此,中國數千年來流行的成王敗寇的叢林法則,至此碰壁。沒有曼德拉,南非會失去一位舵手!沒有德克勒克,也不會有今天的南非!曼德拉不乏其人,德克勒克卻少之又少,中國更缺的是  德克勒克!!

作者魯山老泉的文章說,打開南非的歷史,那是一部多災多難的歷史,那是一部充滿種族仇恨的歷史。然而南非出了一個曼德拉,後來又出來一個德克勒克,他們以艱苦卓絕的鬥爭,以博大無比的胸懷,共同帶領南非人民走出種族隔離,走出權力桎梏,走進自由、民主、平等的新時代。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一個和南非極其相似的國家,那就是中國。

打開中國的歷史,也曾是一部充滿民族仇恨的歷史,更是一部多災多難的歷史!在這塊土地上,包括孫中山在內的無數仁人志士也曾懷抱滿腔希望,無量頭顱無量血,然而遺憾的是,中國至今卻仍然沒有走出極權獨裁的泥沼!反觀我們在先進制度下受教育的60多年,我們的素質應該不會比在種族隔離制度下的黑人兄弟素質更低吧?我們為什麼不能實行民主選舉呢?原因恐怕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這個制度是比種族隔離制度還醜惡還落後的制度。

作者丁咚的文章說,曾幾何時,南非國民黨也曾經執掌國家政權長達40餘年,把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制度作為國家基本制度長期堅持,也曾將非國大、南非共產黨等黨派定為非法組織,並對新聞自由進行限制。但形勢比人強,這一切在人民的民主訴求不斷高漲,和世界輿論的強大壓力下,南非執政黨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向人民低頭,向反對派妥協,而不是製造那種所謂“歷史決定說”來維護和謀求永遠執政,這無疑是南非國民黨的一項明智決策和歷史性貢獻。

作者風青楊V的文章說,不屈不撓,放棄仇恨,以德報怨,居功不自傲,不貪戀權力,功成身退,這就是曼德拉的偉大人格魅力之所在。這些足以使他不朽。曼德拉身上集中了20世紀不同類型的政治領袖特質。入獄前,他是領導武裝鬥爭的革命領袖;出獄後,他是憲政框架下和平競爭的政黨黨首;通過選舉,他成為一個民主國家的總統。他是過去一百年內這個星球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他的一生展現了人性可能達到的高度。

魯山老泉的文章最後感慨說,由此可見,保障民權和自由平等是大勢所趨,歷史所向,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這一人類發展的基本方向。南非的成功再一次證明: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中文部專稿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