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焦點評述

甲午年中日緊張關係前景預測

發表時間:

120年前的1894年,腐敗、沒落的清王朝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北洋水師被日本海軍擊潰。120年之後的2014又是甲午年,而中日緊張關係又到了一觸即發的邊緣,似乎隨時都可能發生擦槍走火之事。中日關係在新的一年裡究竟會如何發展?北京與東京是否真的會在甲午年兵戎相見?

廣告

在外交層面,中日雙方唇槍舌劍,均顯示出強硬姿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12月30日表示,安倍自己關閉了同中國領導人對話的大門,中國人民不歡迎他,中國領導人也不可能同他對話。隨後,中國《環球時報》12月31日刊發社論認為,秦剛的這番話表達了中國民眾的心聲。同一天,當記者問,2014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中方如何看待中日關係的未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稱,今天的中國已不再是120年前的中國。“我們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捍衛自己的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我們願與日本國內有良知、愛和平、重友好的人士一道,本着‘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在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基礎上共同維護歷史正義和中日關係大局。同時對於任何挑釁行為,我們必將予以堅決應對”。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4年元旦發表新年感言,稱奪回強大日本的戰鬥才剛開始。安倍表示日本將對世界和平與穩定,發揮超出以往的積極作用。對於中國畫設防空識別區等安全環境的變化,安倍表明將堅決保衛日本的領土、領海和領空。安倍強調,日本是時候朝“建設新國家”邁出一大步了。安倍就修憲呼籲說,在日本和平憲法制定將滿68年的現在,應該朝着把握時代變化的修改方向,進一步深化國民討論。

共同社報道說,2014年日本外交和安全保障政策的重要課題之一是確立對華綜合戰略,在保衛釣魚島主權的同時,尋找改善日中關係的突破口以避免突發事態。為實現東亞地區的穩定,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負有很重的責任。中方的態度是只要日方不承認存在主權爭議並將其擱置,就不同意舉行首腦會議。為削弱日本的實際控制,中方船隻今後將繼續反覆進入日本領海,並加強對該區域上空的防空識別區的管理。預計中方還將以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為由加強對日批判。對此,安倍在主張無條件舉行首腦會談的同時,試圖以美國為後盾牽制中國。日方12月敲定了考慮到中國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和防衛大綱,顯示出以威懾力對抗中國的姿態。然而,美方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表示“失望”,這給今後蒙上了陰影。

《聯合早報》也發表題為“中日必有一戰!”的文章,認為今天的日本正在重複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德國的老路。《亞洲周刊》刊登毛峰的文章指出,2014年是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安倍晉三連發強軍擴兵、奪島與安保三枝利箭。值得關注的是,在日本一直存在一種甲午年是日本利用“神力”改造國運的重要年份,以神道為國家精神的許多日本人相信神明並崇拜神力,特別是對甲午之年有著揮之不去的“天佑日本”的神奇期待。

台灣國際關係學者,東亞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蔡翼撰文指出,今年是甲午海戰一百二十周年,日本媒體預測中日今年一月可能會爆發戰爭。日本除已將中國設定為假想敵外,新的防衛計畫提到必要時將對敵人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一旦中日爆發戰爭,日本計畫迅速“殲滅”中國的海、空軍力量,“封鎖”中國進出西太平洋的通道。

如果中日真的爆發戰爭,預期中國將不會與日本進行美日所演練的“海空對決”,中國在發動首波反輻射導彈攻擊後,會採用“打鳥就要打鳥巢”的策略,將使用導彈進行飽和攻擊,摧毀日本的海空軍基地及水面艦艇,窒息日軍的作戰能力。

文章說,中日之戰一觸即發時,“先發制人”將是中國致勝的關鍵,如果中國能先聲奪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摧毀了日本海空軍,美方願捲入中日衝突的態度或有所改變。據傳中國大陸已發展出新的導彈攻擊模式,由長程轟炸機攜帶巡航導彈,在中國近岸的上空發射導彈後,由固態火箭引擎推升至更高空層以延伸射程,在進入末段攻擊前啟動衝壓引擎,加速至高超音速,對於部署在第一島鏈附近的軍事目標進行遠程精準打擊,也可以作為打擊航母的殺手鐧。曾有美國軍事專家分析,如果中國採用以空制海,日本可能會重蹈二戰敗績。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