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中國之夜”可否轉化成有利可圖的黎明

發表時間:

今天是法中建交50周年,巴黎大王宮舉行“中國之夜”慶祝活動。法國『回聲報』為此在國際版開闢了專欄。第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法國與人民中國慶祝50年並不平坦的關係”。報道指出,雙方都在大力慶祝這一紀念日,巴黎只有一個夢想:利用這一象徵性的槓桿使得經濟合作關係真正起飛。

廣告

報道指出,法國在中國市場的佔有額從來沒有超過2℅,目前只有1.2℅。反之,中國在法國市場的佔有額已經達到了7℅。法國徒然地向中國出售豪奢產品、酒、配套機械,法國卻承受着這個經貿合作國給其帶來的今年高達259億7千萬的貿易赤字。當然,與此同時,法國在中國投資的企業達到了1400家。但是,必須承認,50年間,標誌着法中關係的是一連串的緊張和和解。比如法國1990年代向台灣出售拉法耶戰艦,後來,西藏問題干擾着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氣氛並非完全坦然和寧靜。

法國國際戰略研究專家布赫賽認為,每一次中國提高了調門,法國就開始彎腰。法國亞洲中心主任迪梅格里歐則認為,對法國來說,困難在於把情感與實用分開來。中國人就常常批評法國人不如德國人和美國人那樣講求實際。

回聲報指出,在距離習近平訪問法國還有兩個月之際,50周年紀念猶如敲響了法中關係重新出發的鐘聲。法國一直被中國大眾看作是一個懂得生活藝術的國家,現在,對法國企業而言,目標是要通過提高革新和技術能力來增強法國產品在中國的知名度。

中國人覺得法國並不是一個友國

在復旦大學哲學系任教的法國人魏明德 (Benoït Vermander) 接受『回聲報』專訪時回答了幾個法國人關注的問題:首先,為什麼法中找到共同的對話基礎比較難?魏明德從法中交往的悠遠歷史說起:法國與中國的關係遠遠超過最近五十年。路易十四是第一位對中國感興趣的國王,1685年,路易十四在聽取了一位耶穌會神父談到康熙皇帝同樣對法國王室感興趣之後,派遣耶穌會5名懂數學的神父前往中國,對這位太陽王來說,在世界的另外一端還存在着一個法國。歐洲的中國熱自此興起,而法國人則遙遙領先。後來,法國向中國派遣使節這件事鑄造了一個神話:那就是兩個都有着幾千年文明的國家相遇。沙畹和昂利•馬伯樂兩位聲望卓著的漢學家更加深了這樣一種認知:法國人屬於最了解中華帝國的專家之一。那麼,既然如此,就應該與這個國家的代表維持一種特殊的關係。法國人對中國的興趣是不是反之亦然?魏明德認為不完全是這樣。路易十四派遣的數學家其實在中國獲得的接待很簡單。以至於雙方存在着一種不理解。當法國人以為被中國強烈吸引,中國人看法國只是外國中的一個。

1964年戴高樂將軍決定同中國建交是不是一個政治高招呢?魏明德認為不是,當時,國民黨被迫退到台灣,再無可能反攻大陸。沒有任何力量阻擋法國與中國建交,但當時法國對局勢的分析並不完美。當時,法國應該感覺到毛在中國內部已經遭到了反對,致使兩年後毛髮動文革造成絕對的混沌狀態。因此,法中接近並沒有來得及收穫果實。後來,法中關係將要重新開始,但是籠罩在美國的翅膀下。首先,1971年中國進入聯合國,1972年尼克松訪問中國,兩大事件把中國帶入了國際社會的大舞台。那麼,巴黎和北京是否有一種特別的關係?魏明德認為所有的曖昧就在於此。法國人很早就感覺着書寫了歷史,可是,在中國人心中,法國並不是一個“友國”。法國同英國一樣,對迫使中國在19世紀簽署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導致在上海等地割畫租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美國與此毫不相干。

巴黎與北京什麼時間關係最近?魏明德認為是希拉克結束總統任期時期。那時候,中國領導人說中法關係是一種“親密關係”。那是一個政治蜜月階段但並非預示着這會得到經濟補償,相反,卻有一種萬一氣氛變壞便會得到經濟制裁的威脅。與此同時,當法國尋求中國接受巨額經貿合同,中國人覺得沒有任何道理喜歡法國產品勝於他國。這位專家補充說,法國和中國的幾乎是一種全面性的合作夥伴關係並未阻擋中國人利用法國這個槓桿來分裂歐洲,這符合他們的利益。無論怎麼說,這種“親密關係”並未持久。

為了紀念法中建交50周年,戴高樂將軍的座駕,著名的雪鐵龍DS今天在位於北京天安門的中國博物館展出,中國以此方式紀念這位首先承認中國的西方大國領導人。費加羅報和十字架報都對此進行了報道。十字架報的題為“DS在戴高樂的威望庇護下在中國滑行”。報道說,歷史為商業助一臂之力。就在慶祝法中建交50周年的時候,法國標緻汽車公司與戴高樂基金會以新穎的方式進行合作。這家汽車公司將充分利用這位中國人熟知的法國政治家的形象來推銷最新一代的“DS”,作為交換,基金會以汽車公司的財政資助來紀念這位偉大的人物。費加羅報則在題為“當法國在複雜的中國市場蘇醒”的分析中指出,DS,戴高樂將軍當年躲過謀殺的座駕今天出現在中國權力的中心―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中國以此來向“有遠見”的戴高樂致敬。報道說,五十周年紀念對北京來說是一個慶祝法國的機會,這是一個“誕生法國大革命的國家,誕生薩特的國家”,就像前中國駐法國大使吳建明所說,“這是一個夢想之國,這個國家接待了並使眾多中國知識分子獲取靈感的國家”。不過,費加羅的分析指出,在法中關係上,巴黎從來都沒有取得如同政治成功一樣水平的經濟上的成功。美國等到1978年同中國建交,這並未影響美國成為中國主要的合作國,德國等到1972年才和中國建交,但德國同中國的經濟關係使法國相形失色。分析說,法中經濟交流姍姍來遲,核能合作開始於1982年,1997年法中籤署了戰略夥伴合作關係,使八九天安門事件後變冷的雙邊關係重新加溫。

費加羅的報道說,在巴黎如同北京,政治領袖人物都認為法國企業應該在中國更有攻勢。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說:我們應該接待更多的中國企業到法國投資,我們也應該付出更多努力,讓我們的中小企業在法中經濟關係中發揮作用。費加羅報的結論是,條件就是法國企業能夠在複雜的中國市場上蘇醒,現在,還有時間把“中國之夜”轉換成有利可圖的黎明。

中國銀行法國分行總經理Nhay Phan在『回聲報』論壇專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法中經過五十年高質量的雙邊關係之後,現在必須在兩國企業之間,在兩國人民之間,開創更加蓬勃交流的局面。這種蓬勃的交流將有助於投資。他希望有更多的中國企業來到法國投資,法方應該使中國企業來法更容易得到安置,就像目前英國和德國所做的那樣。

日本大使撰文回擊中國大使

今天『費加羅報』還有一篇日本駐法Yoichi Suzuki大使回擊中國駐法大使的文章,題為“日本將永遠是一個和平國家”。這位大使在文章中開門見山寫道,“很遺憾,中國在全球發起一場運動,要把自己錯誤的有關日本軍國主義正在復活的說法強加於人。與此同時,同一個中國卻把自己的軍費在最近這些年增加了十倍,並且不斷地作出挑釁行動,向日本和鄰國強加自己的立場。包括設置防空識別區,侵入日本海,企圖在南海單方面限制捕魚等等。中國由此變成亞洲地區緊張的源頭。面對這一情況,最近10年減少了6℅的日本防務預算,11年來第一次增加了0.8℅。面對中國的這一可稱之為“戰爭行為”的挑釁,日本一方面最大限度克制;一方面日本不斷地邀請中國舉行各種層次的對話,包括最高層次的對話,以恢復一種建設性的有利的戰略關係,但是,直至今天,中國一直沒有回答我們的邀請”。

瀏覽其他章節
  • 04:35
  • 04:38
  • 05:37
  • 05:01
  • 05:33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