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網絡經緯

微博是廣場效應 微信是飯局效應

發表時間:

在二十一世紀,根據自己需要和愛好選擇社交網站是每個人的自由。如果需要選擇的話,大部分中國國內網友們面臨的可能就是在新浪微博和微信上作出選擇的難題。使用微博還是微信,雖然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的決定,但這個問題最近卻由經濟專欄作家蘇小和從另一個角度提了出來,可以說又好似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討論議題,引人思考。我們今天的網絡經緯節目就圍繞微博和微信的不同和競爭關係展開。 

廣告

@蘇小和 1月30號發出的帖子說:在言論自由的意義上,微博是廣場效應,微信是飯局效應。微博的式微,讓我們的廣場再一次失守,上次失守是物理廣場,這一次失守是數字化廣場。那些在微信上罵罵咧咧的人們,膽小又憋屈,自己吞下自己的口水。那些在微博里持續發聲的人們,才是言論自由最後的守望者。

對這個帖子大致進行分析的話,這個帖子里可以說觸及到好幾個問題,包括微博和微信的社會功能,以及對言論自由的界定。微博在中國社會起到的監督社會的功能在最初一段時間裡有目共睹,不少貪官或大案在微博上曝光後效果超過任何一個國家監督機構和司法部門,但遺憾的是,去年官方開始所謂“打擊微博謠言”,尤其是網絡大V薛蠻子因嫖娼罪被羈押,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中罕見曝光事件,給火熱的微博澆了一盆冰水,這當然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也就不難理解蘇小和在他的微博里發出感慨,說那些繼續在微博發聲的人們,才是言論自由最後的守望者。

來看看網友們對此貼的評論:

網友李佳佳Audrey對微博和微信的區別做出了頗形象的比喻,認為:如果說微博是陽光下的朗聲大笑,微信就是月光下的呢喃。

@劉勝軍改革顯然十分同意蘇小和的說法,但他的觀點似乎更直接,說:上微博的是公民,只上微信的是犬儒。
網友@楊毅敏微博的對此說法表示不贊同,認為: 既然提倡自由,那麼上微博也好上微信也好,都是人家的自由,為什麼要說只上微信的是犬儒呢?

當然也有網友不同意博主的觀點,說:這種比喻不準確。二者有區別,但也有作為社交網絡很大的共性;而且在專政社會,都談不上什麼嚴格意義上的言論自由。

網友守拙道人指出:一年前“民主自由派”還充滿期待網絡技術的發展會為民主自由開疆闢土,但他們的專業、價值、教養、常識在短兵相接中漏洞百出。現如今輿論場已快成垃圾場,甚至成為他們的墳墓。改變中國還是從改變自己開始吧。

彼黍離摹本的評論似乎很理智,他說博主把微博看得太重了。這些都是技術手段而已,也許用不了幾年微信也會式微,由新的技術方式代替它。他認為,在網絡中去談論思考是得不到真正知音的,只能起到擴大宣傳圈的作用。真正的思考還得面對面的交流。廣場,那是政治對決的場所,網絡承受不了這麼重的責任。

閻克文th5總結說:小和大概忽略了一個事實,微博素凈了不少,主要應該是胡攪蠻纏的各路水軍樹倒猢猻散的結果,和言論自由毫無關係。

所以,從以上的這些評論可以看出,大家對微博和微信的功能和使用方式也都各持己見。那麼拋開社交網站的社會功能,僅從技術層面上看,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

在網上找到的一篇 比較詳細的介紹, 與大家一起分享,文章說,微信和微博最大的區別在於精準兩個字。微博是由微博主發一條微博,然後粉絲就可以通過看自己的微博主頁就能看到微博主發的內容了,但是現在一般人關注的人太多,所以能看到微博主發的微博就是隨機的。而微信就不同了,微信公眾平台帳號發一條群發消息,所有關注的人都會收到這條消息。

微信上,用戶之間是對話關係,微信普通用戶之間,需要互加好友,這構成了對等關係。而微博普通用戶之間則不需要互加好友,雙方的關係並非對等,而是多向度錯落、一對多。

微信是私密空間內的閉環交流,而微博是開放的擴散傳播。一個向內,一個向外;一個私密,一個公開;一個注重交
流,一個注重傳播。

實際上,作為社交工具,不管是微信和微博,還是臉書或推特,背後都由激烈的利益競爭,在方便大家的同時,上億,甚至幾十億的公司資產也逐漸積累起來。微博和微信的網絡平台新浪,阿里巴巴和騰訊之間的競爭也隨着使用人數的增加而變得異常激烈起來,就在人們熱烈討論微博和微信是飯局還是公共廣場的同時,新浪和騰訊的老闆們正在計算着微博和威信帶給他們的豐厚利潤。

最近在網上廣泛流傳的一篇文章就很明顯的點出了這個道理,文章指出: 就在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到來前兩天,上班族們集體陷入了“微信搶紅包”的遊戲之中,這個星星之火正在搶佔電商們的平台,中國互聯網的巨無霸 ,微商逐步浮出水面。

據介紹,據保守估算,依靠搶紅包,微信每天至少可以賺400萬元,微信用戶高達數億,這個賺錢的點子為騰訊圈來的資金和商機可以輕鬆突破萬億。而這也是微信能跟支付寶,跟阿里巴巴的老闆馬雲叫板的資本。有數據顯示,誕生短短三天的微信紅包累計的流動資金已經超過80億元。業內人士認為,“微信一個晚上就幹了支付寶八年的活,而且騰訊一分錢都不花。現在已經不是電商時代了,而是正式進入了微商時代。對此現象,新浪和阿里巴巴想必也不會束手就擒,一場微商戰顯然已經拉開帷幕。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