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巴黎華人

留在法國的一戰老華工安德烈-張

發表時間:

法國天主教報紙《十字架報》2014年2月24日刊登一篇採訪報道,介紹一名在法國經歷過一戰和二戰的老華人故事。這位與法國女性結婚並有過13名子女的長壽華人,活到1983年才在法國逝世。他名字的音譯為Tchang Chang-Song,可以譯成張常松或蔣長松等等。他後來在法國改名為André Tchang。他的兒子Gérard Tchang今年已經73歲,他向媒體講述了其父不尋常的人生故事。

廣告

由於不能確認這位老華人的中文名字,所以我們稱呼他“安德烈-張”。安德烈-張在一戰結束後留在法國並成婚,本人長壽子女眾多,使其後人能將中國一戰勞工歷史中的一個奇特珍貴的故事流傳下來。

歷史資料顯示: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14萬中國勞工來到歐洲大陸的法國北部和比利時戰場。其中10萬人被英國軍方派到前線附近,從事各類非戰爭性的工作,比如:土方工程,建造鐵路,搬運,埋葬屍體等工作。為法國工作的4萬中國勞工中,大部分人在法國的工廠和港口工作。在1918年停戰以後,一部分勞工又從事清理戰場的工作。由英國僱傭的勞工大體在1920年前後回國,為法國工作的勞工在1922年才回國,他們中的兩千人左右當時留在法國。但到1929年時,仍然留在法國的中國勞工只剩下不到一千人,其中的幾十人和法國女性結了婚,安德烈-張就是其中之一。

《十字架報》報道:安德烈-張的兒子現在珍藏着父親當年被招募時簽署的合同,上面詳細記載着:每天工資5法郎,其中還要扣除2,5法郎用於吃穿住和保險費。在簽署了這張合同後,號碼為16719的安德烈-張從上海乘船,經過蘇伊士運河來到法國的馬賽港,旅途用了50多天。

從1917年起被法國人僱傭5年的安德烈-張先在離巴黎不遠的伊夫林省的塞納河港口(Conflans-Sainte-Honorine)做碼頭工人,戰爭接近結束時,又到法國東部馬恩河谷戰役的戰場上尋找和埋葬死屍,挖炸彈和填平戰壕。

傑拉德介紹他父母結合的情況說:他的父親在1920年被調到法國勃艮第省的產煤小城Garchizy ,在那裡遇到當地一位名叫路易斯的女性。他們結合後,在1922年到1947年間生育了13個孩子,其中8位還在世。老華工安德烈-張後來就一直在這個地區當煤礦工人,負責礦井的點火爆破工作,直到1954年。

這位被人們稱為是從遠東來的“煤黑子”在1929年加入了法國籍。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得知自己一個兒子加入了法國地下抵抗組織游擊隊後,也跟隨他加入游擊隊。他說不能看著兒子參加游擊隊,而自己什麼都不能做。由於這段經歷,一戰老華工安德烈-張又成為唯一一位獲得過兩次世界大戰紀念章的中國人。

傑拉德回憶說:他的父親生前很少談過去的經歷,人們也不問他。這讓他現在感到非常遺憾。他記得自己的父親是一個強壯的“硬漢”,有一雙大手,法語也說的流利,他對自己曾經幫助工友向老闆討要欠發工資的經歷非常自豪。

對於自己身上的中國血統,傑拉德說他們兄弟姐妹間從小對此並沒有介意,他們覺得和別人一樣,沒有特別之處。因為在那個煤礦小城裡,各地的外國人太多了。只有外國人,就沒有外國人了。他們的教育主要來自母親一方的基督教文化,而一輩子沒有回過中國,生活中也不再說中文的父親在晚年做夢時曾經說了中文。

傑拉德在退休後開始關心自己家庭的故事,收集了解父親從中國來法國的經歷,參與有關的學術交流,到中國尋根和遊覽。現在他對自己身上中法混合的血統文化很驕傲,他認為父親當初選擇留在法國,是選擇了幸運之神。

談到一戰期間14萬中國勞工來法國和數千名中國勞工病死在遙遠的他鄉,傑拉德-張向《十字架報》表示:他希望把父親的歷史寫成一本書,向他的父輩致敬,也向自己孫子孫女傳遞上一代留下的歷史信息。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