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滄海桑田

台灣大學張麟征教授談台海兩岸關係發展前景

發表時間:

台海兩岸近來互動頻繁。先是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和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於2月中旬在南京舉行了被稱作“王張會”的會談。這是1949年以來,台海兩岸政府最高級別官員的正式會談,被視為具有破冰的歷史意義。然後是中國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晤到訪的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27日,台灣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又在台北舉行第十次高層會談。如何看待兩岸的頻繁互動?這種互動究竟釋放了怎樣的信號?對此,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張麟征女士接受了本台的採訪。

廣告

法廣:首先請您就近來兩岸的頻繁互動談談看法。這與過去相比,是否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又是些怎樣的變化?

張麟征教授:今年開年以來,兩岸互動非常頻繁。而且成績比過去要高。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和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舉行了會晤,互相以不完全的官銜相稱,畢竟表現出主管事務的官員有了正式的接觸。不像去年在APEC會議上有點不期而遇、有點寒暄的性質。這次是真的做了比較深入的談話。這當然有一定的政治意義。表示兩岸主管對岸事務的官員建構一個新的平台。讓兩岸未來的溝通可以更順暢。
至於說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到大陸去拜訪習近平主席,層次要高一點,他們談的涉及兩岸未來關係的遠景。所以習近平先生提到在一中架構下、兩岸一家親的原則之上來推動兩岸關係。連戰先生作出回應說,兩岸之間的一些情緒要正面以對。比如說,中華民國存在的歷史事實。大陸恐怕也沒辦法迴避。我想這些對話都是有建設性的。顯示出兩岸關係已經慢慢地由“經”可能會入“政”。當然政治的色彩還是比較低。

兩岸兩會的十次高峰會也具體地簽署了兩個協議,雖然這兩個協議政治色彩比較淡,但也表示出兩岸的關係在慢慢地推進。

法廣:正如您剛剛所說的,兩岸最近的頻繁互動基本上僅限於事務性、避免政治議題。然而,從兩岸目前關係發展的情況看,真的有可能避開政治議題嗎?而談到政治議題,又會涉及到怎樣的話題?

張麟征教授:我想台灣關切的許多議題都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比如說,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台灣要參與國際空間。這是一個非常富有政治色彩的議題。另外,台灣堅持在兩岸互設機構的時候,希望大陸能夠同意台灣取得人道探視權。再有,台灣要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都希望中國大陸能夠玉成。這些都帶有很濃厚的政治色彩。中國大陸主張,許多兩岸之間涉及到政治的議題,都可以擺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下合情合理地解決。因此我覺得台灣也不應再蹉跎下去,否則台灣手中的籌碼會越來越少。與1994年相比,台灣手中幾乎已沒有了多少籌碼。今天的台灣真的今不如昔。如不趕快抓住機遇,對台灣世不利的。

法廣:在兩岸最近的頻繁互動中,中國主席習近平提出“兩岸一家親”的理念,這一提法在台灣社會引發了怎樣的反響?

張麟征教授:“兩岸一家親”是一種感性的、軟性的說法跟訴求。當然比一國兩制、一中架構、一中原則,要來得柔軟。所以在台灣方面來講,兩岸一家親的說法,至少在很多人看起來是容易接受的。

法廣:兩岸未來的發展模式將朝着怎樣的一個方向發展?您怎樣看待兩岸關係發展前景?

張麟征教授:兩岸未來發展的模式現在還真的很不好說。因為對大陸而言,我想他們的構想還是在一中架構之下,兩岸能夠從和平發展邁向和平統一。在一國兩制的架構之下來完成兩岸最終的統一。在台灣來講,因此有在野黨民進黨等黨派的拉扯下,他們希望兩岸的關係是一邊一國的關係。加上馬英九先生的政策兩邊搖擺,他有時很想打擦邊球。但卻很難被中國大陸所接受。因此看起來根本的分岐還是存在的。大陸向要和平發展、和平統一的一國兩制;但台灣沒有自己的訴求。國民黨政府在有意無意地推動一邊一國,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民進黨的訴求。

法廣:兩岸關係的改善是否會影響台美關係?作為台灣的一貫盟友和保護國,美國將如何看待台灣改善與大陸的關係?

張麟征教授:台灣對於中國大陸來說,是它的核心利益,因此它不會放手。台灣對於美國,是它的重大利益。在衡量的時候,重大利益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放棄的。對美國來說,它要重返亞洲,它希望日本、韓國、菲律賓、台灣能夠連成一個島鏈,圍堵中國大陸。台灣是美國的一個棋子。它當然對兩案的交流深化表示擔心。所以現在要看台灣的執政者。在美中台三邊關係中,究竟如何定位台灣?要想到台灣這條船將來要開往哪裡去。如果無法開到加勒比海去,必須要宿命地留在太平洋西岸、距離大陸非常近的地區的話,那它對大陸的發展則必須要抱持正面的應對的態度。因為目前的趨勢看出,雖然美國還是強權,可是它的強與冷戰時期的兩大超級強權來說,地位已經動搖了。與美國相比,中國大陸還需要多少年才能夠追上美國今天的實力。但是中國大陸是一個升起中的強權,跟美國這個衰落中的強權來比的話,台灣依靠中國大陸,能夠得到的好處可能遠遠多過美國。因此,我覺得台灣領導人的眼睛應該放得亮一些。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