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關注中國

巴黎國際書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王焰訪談

發表時間:

2014年第34屆巴黎國際書展於3月21日至24日舉行,由於今年是法中建交50周年紀念年,因此上海應邀擔任本次書展的主賓城市,在此次書展上通過豐富的交流活動,為法國公眾提供一個了解上海和中國圖書出版界的窗口,也為上海和中國的作品和作家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個好機會。法廣採訪率領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來巴黎參加書展的王焰社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王焰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社長王焰 法廣
廣告

法廣:王焰女士,您經常參加中國,歐洲等地舉行的書展,請您談談此次參加法國巴黎國際書展的印象?

王焰:我覺得在我參觀過的書展中此次在巴黎國際書展非常隆重,特別是在法中建交50周年期間,舉辦書展也是對建交最好的紀念。本次書展上海作為主賓城市,中國這邊非常重視,我們還在上海的時候很早就為這個書展做準備,特別是上海的新聞出版局在前期就做準備,希望我們多進行交流,特別組織了上海和中國著名作家如王安憶,陳丹燕,畢飛宇等作家過來參展。碰巧的是,我們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許多翻譯的法國圖書,所以我們也帶來了幾場重要的活動:一個是法國文化史與法中文化交流意義的活動,另外還有謝格蘭與中國百年的活動,這兩個活動中巴黎國際書展的第一天就舉行了,獲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還有如王安憶進行座談交流,給此次巴黎書展增添了不少中國元素,也是法中交往的一個成果。從另外一方面我看到,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書商,擺出漂亮的書籍。從形式上講,法國的確是文化發達,品味高的國家,這些書籍裝幀設計精緻,到達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每個攤位的擺放和攤位精緻,非常美觀,比我去過看到的書展層次和美觀的程度更高,給人的感覺是整個書業的發展是走更精緻的路線。

法廣:請您談談華東師範大學與法國在圖書交流方面的具體情況?現在的中國讀者否喜歡閱讀翻譯的書籍?什麼方面的翻譯書籍最吸引他們?

王焰:我們是一家大學出版社,我們比較注重出版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圖書。可能也是由於不同的機緣,我們出版社特別注重法國方面的圖書出版,目前我們簽約要出版的法文圖書有120種,已經出版了60多種圖書,在出版社中屬於出版比較多的法文翻譯書籍的出版社。特別是我們引進出版了在法國方面大部頭的圖書,比如說《法國文化史》的4卷本,還有《身體的歷史》3卷本,還有我們輕與重系列叢書,這個開發文從還在繼續出版中。另外,我們與中國法國歷史研究會和法國人文科學之家合作,已經出版了兩集專業叢書,邀請中法兩方面專家一起做的比較研究。這些書對於中國讀者了解法國文化,尤其是當地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認為中國讀者由來已久喜歡法國翻譯圖書,從我們很小時候讀到的巴爾紮克,雨果這些經典文學,一直到現在更多的新的翻譯圖書的引進,培養了大批熱愛法國文學,喜歡法國文化的讀者。我本人認為,法國圖書在專業讀者中受歡迎,我們社出版的《身體的歷史》和《法國文學史》都非常受歡迎;另外,我們出版的《巴黎叢書》,有點類似隨筆集,相對來說是比較好讀的大眾化讀物,比如法國當代詩人熱拉爾受到好評,這些都非常受中國讀者的喜歡。還有周可惜周克希翻譯的《法國文化譯文集》裡面有普魯斯特的《追尋逝去的時光》,也成為這位法文翻譯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還有他翻譯的《小王子》也非常受歡迎,在中國《小王子》翻譯版本不下10幾本,在中國都受歡迎,取得反響,這與法國文學魅力是緊密相關的。

法廣: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用電腦,手機,圖書是否也面臨電腦網絡的威脅?在中國網絡書籍是否也如在法國一樣面臨版權等威脅?

王焰:我想這個問題有普遍性,現在的年輕人更喜歡用電腦和手機進行數字化的閱讀,因為這個信息來得更快,比較容易得到信息,也與年輕人閱讀習慣有關係。數字閱讀顯然對紙質圖書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在國內也感到紙質圖書受到巨大衝擊。我想人的閱讀習慣會改變,主要是對內容的選取,對閱讀的喜愛會存在的,只不過以後閱讀的形式會改變。

對於圖書的內容,我們作為出版社要下大功夫去做好,去組織編輯出版。只是在閱讀的方式上我們需要適應新的挑戰,與時俱進,因此我們出版社在堅持紙質圖書出版,另外也會涉及數字出版方面的內容。因為從一個出版者來講,我們無法對抗新數字科技發展潮流,這是大勢所趨。所以,紙質圖書只能在這大潮流下,找到自己的定位和發展的方向,能夠堅持下去。好在中國大,各地發展不均衡,比如教育類的圖書, 特別是使用了的教育圖書還很需要紙質圖書,從這方面來講,還能在一定時間裡不會有太大的生存問題。但是一些快餐式閱讀圖書,會受到網絡衝擊比較大。在網絡圖書版權保護方面,中國也有許多保護措施,但是恐怕網絡上讀者希望免費閱讀,所以在真正的版權保護上還有許多空白點,需要加強保護,確實這也是很大的問題。

另外,我認為法中通過不同方式進行更多交流,法國,中國,巴黎和上海能夠有更深,更進一步的了解,這對兩國發文化發展有促進意義。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