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時事觀察

中國經濟可能提早躍居世界第一的尷尬

發表時間:

4月30日,世界銀行的國際比較計畫(ICP)發布最新報告,根據對貨幣在不同國家購買力的評估,認為,中國2014年就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在此之前,關於中國經濟總量何時趕超美國的最樂觀估計是2018年(《經濟學人》)。世行這份報告的結論因此多少有些令人意外,而中國方面的反應也頗有些不以為然。

廣告

統計方法的爭議

根據法新社的報道,世界銀行國際比較計畫這份最新報告由多家國際機構共同完成。它以2011年的數據為基礎,在按傳統方式比較各國經濟生產總量的同時,採用購買力平價法,納入對貨幣在不同國家購買力的評估。這樣對比得出的結論就是美國雖然目前仍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中國已經緊隨其後。位居第三的是另一個人口大國 印度。日本只屈居第四。根據這些數據,中國有可能在今年就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

這是國際比較計畫自2005年以來首次更新數據,推出新報告。在2005年的報告中,世行認為,中國的經濟規模尚不及美國的一半,僅為美國的43%。但最新報告使用購買力平價這一新方法得出的結論則是,2011年中國GDP達到了美國的87%。

如果說近年來經濟學界很少有人質疑中國經濟趕超美國的總趨勢的話,世行最新報告得出結論的計算方法並非沒有爭議。按照傳統的各國國民生產總值對比,2011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5萬6千8百美元,遠遠超過中國的8萬2千2百70億美元的水平。但經濟學界普遍認為這種方法不能反映一個國家服務或商品的真實成本。國際比較計畫採用購買力平價法後,中美之間的這種差距則明顯縮小。法國中國經濟研究所(Institut de Recherche sur l’Economie de la Chine)負責人瑪麗-弗朗索瓦茲•雷納爾(Mary-Françoise Renard)向法國電視台法國24(France 24)表示,她認為這種方法遠比傳統的對比各國國民生產總值的方法更能貼近現實。因為這種方法考慮了某些商品或服務在不同國家的價格差異,比如一瓶啤酒或者一次理髮的價格在中國要比在美國便宜的多。但她也同時指出,購買力平價指標也帶有一定的主觀成分,因為它的依據是調查者根據需要主觀確定的一個服務或商品名單,而各國消費者對服務或商品的需求並不相同。《華爾街日報》中文版4月30日也發表分析文章就此指出,PPP也就是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可以有效反映發展中國家擁有的隱藏優勢,比如,中國政府的養兵成本比美國要低得多。但是,這個“概念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國無法以PPP貨幣購買導彈、船隻、iPhone和德國汽車。購買這些東西,中國必須按市場現行彙率支付。這就是為什麼彙率估值在對比國家實力時會顯得更加重要的原因。”

光環背後

在這些統計方法自身的優劣爭議之外,其他經濟指標也使人不得不另眼看待這則中國經濟提前躍居世界第一的消息。同樣是國際比較計畫的數據,在人均國民生產排行榜上,美國位居第12,中國則遠遠落後,只排在第99位。換句話說,如果中國作為國家可以為其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一自豪的話,眾多每日為柴米油鹽、為上學、為就醫等具體開銷發愁的中國個體並不比美國消費者富有。《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相關文章引述IMF前官員、目前是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駐香港經濟學家的施瓦茨(Stephen Schwartz)說,不難想象人口越多的國家會有更高的產值。他說,如果按人均單位衡量,中國依然非常貧困。

更何況,中國經濟快速增長30多年也積累了一系列潛在風險。法國中國經濟研究所(Institut de Recherche sur l’Economie de la Chine)負責人瑪麗-弗朗索瓦茲•雷納爾(Mary-Françoise Renard)接受法國電視台法國24(France 24)採訪時則指出,中國銀行業目前面對的困難難說不會演變成一場金融危機,因此,儘管中國經濟統領世界雖然是大勢所趨,但將2014年作為起點恐怕為時過早。

中國官媒低調,民間輿論質疑

倘若世行報告的預測變成現實,那就意味着美國將失去它自1872起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獨領風騷的地位,而這種力量對比格局的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也將遠超出經濟領域。但中國政府並沒有對提前躍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可能性而喜不自禁。根據法新社4月30日的報道,世界銀行報告特彆強調,中國國家統計局對相關結論和計算方法態度有所保留,不接受將這些數據列為官方數據。新華社5月1日發表短評,提醒中國經濟應當“警惕虛胖”,指出“學界對購買力平價的比較方法仍具有爭議”,而“如果對購買力平價方法下得出的“虛胖”成就沾沾自喜,對中國的改革發展大計並無積極意義。”

瑞士駐世界經濟論壇經濟分析師Thierry Geiger針對中國官方對世行報告數據的種種保留態度向法新社指出,世界經濟重心向新興經濟國家轉移有其地緣政治效應,比如在氣候問題或金融問題的國際談判中,在承擔道義責任方面,在發揮領導作用方面。而中國統計部門對世行這些數據不予肯定表明中國並不想承擔作為世界第一應當承擔的責任,更希望繼續被看作是新興經濟體,而不是世界領導者。

中國財經媒體面對這項新的榮譽似乎半信半疑。僅以《新浪財經》網和《經濟參考報》4月30日的相關報道為例,相關標題都標註了問號(《經濟參考報》:中國今年或將超越美國成全球最大經濟體?《新浪財經》:中國有望超越美國成全球最大經濟體?)財經新媒體平台《華爾街見聞》同一天的報道文章:“中國經濟總量今年超越美國?”帶着幾分調侃,指出,“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從某種程度上說‘並不靠譜’。而且此前已有美國學者以此方法計算,肯定中國經濟規模早在2010年就已經超過了美國。

中國民間輿論中有多少人對躍居世界第一而歡呼雀躍呢?新浪財經相關文章的網友評論頗為有趣。泅水_暮鴉[江蘇泰州]寫道:“別太把老外的忽悠當真了。”,秋葉_無雙[江蘇泰州]反問:“中國第一,朝鮮第二,你信么?”[湖北武漢]網友高源fromlazio表示:“不患貧而患不均 ”。[內蒙古通遼]署名鶴立堪風的網友則指出:“竭澤而漁的繁榮,不值得炫耀”。林林L1982質問說:中國的GDP知道怎麼來的?賤賣資源!出賣廉價勞動力。然後再利用這個創造的外彙開動印鈔機,造泡沫房地產。這種斷子絕代的發展方式和13億人創造出來的資源再泡沫化經濟,這經濟總量能低嗎?但這和貧苦大眾和(有)關係嗎?網友萊斯利君 在其新浪微博帳戶中表達了他在經濟指數之外的期待,他說:中國已經是土豪,對於它何時超越美國我倒不是很在意,其實中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不是難事,我更希望看到中國制度上的創新與開明,素質上的文明,文化上的多元開放,成為一個真正的令人信服的大國強國,令中國人能真正擡起頭並底氣十足。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