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北京話題

所謂中國稀土之痛 只是一個狹隘民族主義的神話

發表時間:

3月27日,美國、歐盟和日本起訴中國對稀土、鎢、鉬出口的限制,中國則提出“保護環境”這一非常西方式的說法來反駁, 而WTO(世界貿易組織)最終卻站在了美國一邊,裁定中國敗訴,要求中國取消對稀土的出口限制。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這裡說起 。對此,英國《金融時報》稱“這是美國、歐盟和日本取得的重大勝利”,而日本媒體更是底氣十足地評論“中國的戰略完全失敗”。

Soldiers from the honour guard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line up against a backdrop of a portrait of late chairman Mao Zedong hanging on the Tiananmen Gate, during a welcoming ceremony for Kuwait's Prime Minister Sheikh Jaber al-Mubara
Soldiers from the honour guard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PLA) line up against a backdrop of a portrait of late chairman Mao Zedong hanging on the Tiananmen Gate, during a welcoming ceremony for Kuwait's Prime Minister Sheikh Jaber al-Mubara REUTERS/Petar Kujunzic
廣告

眾所周知,長久以來,稀土就有工業中的“黃金”之稱,在尖端科技和國防領域被廣泛運用。如果說20世紀是石油的世紀,那麼21世紀則是稀土的世紀。《解放軍報》4月7日的評論文章說,但是由於相關技術等原因,稀土卻在開採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我國也由於長期向全球市場供應着大量的稀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

稀土價格的上漲,讓西方告別了稀土“白菜價”的時代,他們大呼不公平。而中國長期以僅佔全球總量36%的資源儲量,卻供應着世界市場90%以上的稀土,難道這就公平嗎?對此,有分析人士回應說,我們在對外討價還價的時候,可以宣揚“中國以僅為23%的稀土資源儲量,長期供應全球90%以上的市場需求,中國的貢獻是巨大的”。

作者王韜的文章說,但應該實事求是地承認,中國是以約為1億2千萬噸的稀土儲量,每年供應全球總共僅僅12萬噸的市場需求,足可供應1000年左右。時至今日,許多人還停留在,中國稀土儲量佔全世界90%的舊數據時代,這個數據本身並沒有錯。30多年前,中國在包頭白雲鄂博發現了上千萬噸的稀土礦藏,當時除了中國,其他外國已發現的儲量極少,因此中國稀土儲量占當時全世界已探明儲量的90%。

但這畢竟是30多年前的老黃曆了,而且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都是輕稀土,隨着時間的推移,全世界發現的輕稀土儲量,早已從三十多年前的不到2000萬噸,猛增到如今的6億噸以上。儘管中國自己的儲量也增加了好多倍,但中國以外的新發現稀土儲量,卻增加了足足百倍以上,把我們的佔比攤薄了。結果就產生出了許多以訛傳訛的說法。

什麼“中國的稀土儲量越來越少了”、“中國稀土資源三分之二都被挖光,賣到國外去了”之類的。實際上這完全是誤解。那麼中國自己的儲量究竟增加了多少呢?有數據顯示,中國輕稀土的儲量,以國內開採企業的最大開採能力計算,即便全力開工,在二三百年內也是挖不完的。由此可見,稀土顯然只屬於一般資源,而非稀缺資源。硬說這是稀缺資源,需要以什麼逐年遞減的配額來加強保護,那麼在WTO敗訴,也就不出人意料了。

網友何青青轉載的這篇文章又說,在WTO框架下的參加國是不能對一般產品做對外出口限制的,只能對稀缺資源實施保護政策。否則肯定是必敗無疑,而在上訴過程中也沒有多少迴旋餘地。此外,民間曾廣泛傳言,“資源匱乏的日本,一直以來大肆購買中國的某某資源,並將其埋入海中存起來,以備未來幾十年之用”。在這個經典的段子里,所謂“中國的XX資源”被加上了種種不同的礦產名詞,從“煤炭”到“稀土”等等,不一而足。

可要是追問具體埋藏地點、作業時間、埋藏數量,對方就支支吾吾了。要知道,我們今天已經不是資訊匱乏的時代了,如果多追問幾句就一定能發現破綻。中國“稀土之痛”的神話,其實就是一些專家學者,利用讀者(包括多數政府官員)缺乏專業資訊的弱點,而鼓吹起來的。讓我們仔細剖析一下“稀土之痛”從何而來。首先,通過中國稀土從曾經佔世界90%到到如今只佔23%的比例變化,卻隻字不提具體儲量不斷變化的數據。

讓人誤以為是中國的稀土快要挖完了,而外國卻存着不挖,所以中國儲量的比例下降了。接下來,就是宣揚什麼隨着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現有所剩不多的稀土儲備,將很難滿足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未來一旦變成純進口,我們花費的將不僅是幾十倍、幾百倍的金錢,更可能會在戰略上被西方國家所鉗制。最終,人們自然得出結論,如此珍惜的資源,現在卻被大量廉價出口,所剩無幾,以至於威脅到中國自身未來的發展,那當然要發起一場 “稀土保衛戰”了。

眾所周知,年消費量/探明儲量的比例大於100年的,一般都屬於擺脫了稀缺資源範疇,大於500年的,基本上就可以視為近乎無限多的過剩資源了。稀土,特別是輕稀土,在幾十年前全世界發現量尚不多的時代,被當時的人視為是戰略資源,這很正常。可到了今天勘探成果越來越多,中國以外的輕稀土儲量也足夠供應全世界5000年,加上中國,可以供應6000年之久。

王韜的文章最後強調說,從事實出發,輕稀土只是一種一般資源,而非稀缺資源。既無專門保障的價值,也無討價還價的戰略意義,反而授人以柄。就是這樣並不稀缺、在全世界都可以說儲量豐富,而消耗量仍然少得可憐的輕稀土,根本不必保護,也沒有保護的意義。中國發起這場所謂的“稀土保衛戰”,可惜一開始錯了,就一路全錯了,結果當然是錯的離譜。

既然根本不存在什麼“中國稀土儲量逐年減少”,以致於不夠自己未來之用,卻還要低價賤賣”,那麼又何來什麼“稀土之痛”呢?充其量只能稱之為“假痛”吧!人們根本不用為“稀土假痛”浪費感情。與此同時,也有評論寫道,日內瓦時間3月26日,世界貿易組織(WTO)裁決中國在與美國、歐盟(EU)和日本的稀土出口爭端中敗訴,它可以說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10多年以來所遭受的最大挫敗。

作者陳季冰的文章說,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稀土戰爭”由來已久,主要原因在於後者不滿中國近年來逐年減少稀土出口。這一爭端自2010年下半年起驟然升溫。2010年9月上旬恰逢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而日本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進口國,且其進口幾乎全部來自中國(日本是世界第二位的稀土消耗國,進口了全球近20%的稀土),許多西方媒體一時間紛紛炒作“中國試圖以控制稀土出口來實現政治目的”。

那麼稀土究竟為何如此牽動人心呢?因為它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稀土是對鑭、釓等17種特殊金屬元素的統稱,它們或具有強大的磁力,或能夠提升金屬的耐高溫能力。這些元素廣泛使用於所有工業領域,尤其是對當前非常熱門的新能源和其他高科技產品至關重要。因此,鄧小平曾經在20年前說過這樣的話:“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

近年來中國政府限制稀土出口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的考量:首先,稀土的開採和加工會造成大氣、地表水、土壤等各方面的嚴重的環境污染,是典型的高污染、高能耗、消耗資源性產業;第二,2010年之前的10多年裡國際市場稀土供大於求,中國廠商毫無定價主導權,價格一路走低,出現了所謂“金子賣白菜價”的局面。應該說,上述訴求無一不是合情合理的。

網友李千里轉載的這篇文章又說,然而,在另一方面,我們又必須看到,中國政府為了維護本國的正當利益,卻採取了不少非常錯誤的手段。我認為,在很大程度上,這才是陷自己於里外不是人的尷尬境地的癥結所在。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從2010年開始頒發稀土出口許可證,且配額幾乎是逐年下降。其次,與此緊密相關,建立所謂稀土儲備制度,並畫定首批11個國家規畫礦區,由政府設定行業准入條件和批准開採者。

第三,提高稀土產品出口關稅和稀土資源稅。我們且不說這些政策中有一些  如出口配額和提高關稅  很可能與WTO規定直接相衝突,概言之,中國與美歐日的“稀土爭端”同中國與澳大利亞、巴西等國的“鐵礦石爭端”在性質上是一樣的,雖然一個是出口,另一個是進口。中國出口稀土時的“金子賣白菜價”與中國進口鐵礦石時的“白菜買金子價”都是無可辯駁的事實,我們的確是吃虧了。

然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監管當局總是不由自主地重拾計畫經濟和行政管控的老辦法,但幾十年來的實踐一再證明,這種與市場經濟背道而馳的做法不僅令我們啞巴吃黃連、里外不是人,而且實際上也是不可能達到這些政策所希望實現的目標的,唯一的結果不過是為國內的壟斷利益集團提供了不勞而獲的肥沃土壤而已。

另據《重慶青年報》4月4日的報道,經濟學家郎鹹平早在2012年3月21日,就曾發表了一條帶有強烈個人情感的預言微博:“這個事件說明,我們有關單位的專家和官員對於WTO規則理解的水平之低下,讓我感到震驚。我們只會在敗訴後發表以民粹主義為主的聲明,從而掩蓋官員的失職。中國加入WTO後被起訴26次,全部敗訴”。

“主要原因就是主管官員和專家不懂WTO規則。WTO明文規定不準搞配額,我們卻明目張膽給稀土搞配額。WTO規定政府不能補貼商業研發,歐盟美國給空客波音的補貼只敢以科學研究的名義藏着掖着,只有我們敲鑼打鼓地昭告全世界,我們公然補貼國產大飛機498億元,將來一旦出口就會成為
被告”。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