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盧溝橋事變與諾曼底登陸紀念活動的不同啟示

發表時間:

2014年7月7日是七七盧溝橋事變77周年的紀念日,中國官方以罕見的高規格舉行紀念活動,引發外界高度關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及其他黨和國家的高級領導人一同前往位於北京郊外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 戰爭紀念館參加今天的紀念儀式,中國中央電視台等主要官媒都對紀念儀式進行現場直播,這在同類的紀念活動中實屬罕見。分析家普遍認為,中國這次高規格紀念“七七”事變,與日本在本月初通過修改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有關,高規格紀念的目的顯然是要向日方施壓。

要聞解說
要聞解說 RFI
廣告

 習近平今天在紀念儀式上發表演講,他在講話中不點名地嚴厲地批評了日本。他說:“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清醒劑,中國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有刻骨銘心的記憶。”

另外,今天的中國官媒都以同一色調發表抨擊日本政府的社論文章,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人民日報也以《歷史悲劇決不允許重演》發表社論文章,批評日本從否認侵略罪行,到參拜二戰戰犯亡靈,再到解禁集體自衛權、架空和平憲法,指出“日本右翼勢力有擴展泛濫的趨勢,日本軍國主義有死灰復燃的危險。”社論還特彆強調說,「中國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人民日報》還在一篇題為《決不容日本的 戰爭基因復活》的文章中指出:“德國前總理勃蘭特在波蘭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跪下了,卻讓德國站了起來,贏得了世界的尊重。日本是選擇尊重歷史、認真悔 過,還是肆意妄為、自取敗亡?歷史的審判就在眼前。”

 說到德國,德國總理默克爾今天結束對四川成都的訪問抵達北京,這被不少觀察家解讀為是北京的刻意安排,借默克爾訪華之際再度從側面批評日本。尤其是默克爾上周末訪華行程確實有些出人意外。包括德國媒體在國內的國際媒體原以為習近平上周訪問韓國,本周訪問巴西,因此默克爾訪華很可能應該安排在七月中旬。而且默克爾先抵達成都再訪問北京的日程安排看來也絕非偶然。香港蘋果日報日前發表評論文章的標題就是:七七事變紀念日抵京,北京借默克爾反日。文章指出,今年3月習近平訪問德國時曾希望參訪二戰納粹大屠殺紀念館,試圖藉此批評日本對歷史問題缺乏反省,但遭到德國方面的拒絕。然而,默 克爾訪華首先訪問成都再抵達北京,而且抵達北京的時間正好是七月七日,輿論認為中方藉機「抽水」。文章引述北京外交學者認為,默克爾此時訪京無 論是否參與中方紀念活動,都具有象徵意義,這都象徵著默克爾認同中方的抗日歷史。

 事實上,無論默克爾抵達北京的日子是否是中方刻意安排,北京借德國來批評日本這已並非首次。然而,北京似乎很少提到在法德和解的過程中法國方面的積極立場。就在北京高規格紀念七七時間77周年的前夕,法國上個月也同樣隆重舉行了紀念盟軍諾曼底登陸七十周年,而這兩次紀念活動所傳出的信息卻截然不同。

記得2004年6月6日,法國前總統希拉克邀請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參加諾曼底登陸六十周年紀念活動,希拉克給二戰老兵授勳之後,在演講中特意解釋了邀請德國總理出席的原因。他說:“60年過去了,無論你們還是我們,都不曾忘記那個決定歐洲和世界命運的時刻。60年前的今天,這裡是血與火的戰場,但這裡更是新生的開始  歐洲聯合起來,以及支撐這一合作的和平、民主、自由的理念,正是從此產生的。我希望德國與我們一同記住自由的理想重歸這片大陸的那些時刻。我們樹立起法國與德國和解的榜樣,是為了向世界宣示,仇恨沒有未來,通往和平之路永遠開放。今天,德國總理的光臨,再次見證了我們為實現民族和解所作的長期努力取得了效果。”
希拉克講話中有一句話特別令人難忘,他說,仇恨沒有未來。

 同樣,法國現總統奧朗德上個月也在西方杯葛普京的背景下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參加了諾曼底登陸七十周年的紀念活動,強調與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觀點相左並不能抹去俄羅斯士兵在二戰中的功績。將普京與俄羅斯人民區別對待。諾曼底登陸紀念活動還促進了普京與烏克蘭新當選總統的首次會面,雖然此舉或許對改善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啟動任何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他向外界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

 
法德和解的模式為何不能被中日所效仿?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法德之間歷史上歷經了多次戰爭,今天又如何得以一笑泯恩仇?法德和解的關鍵是寬容、反省、對話和理解,而這些理念同樣也是衡量中日是否能夠和解的尺度。下一步要看的是日本能否像德國那樣徹底地反思歷史,以及中國人可否展現出同法國人一樣的氣度和胸懷。

如若不然,正如東京大學法學教授高原明生所分析地那樣,中日不但存在短期的利益爭端,而且還存在長期的不可調和的戰略衝突。這就會使兩國之間的不信任感急速上升,導致惡性循環,並由此進入了一種“鬥 爭模式”。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