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明鏡書刊

尋找大饑荒倖存者:慘痛的調查

發表時間:

上個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毛澤東發動的“大躍進”導致中國爆發空前規模的大饑荒,官方諱莫如深,不公布統計數字,究竟餓死多少人,一直眾說紛紜,有官員和學者甚至根本否認大饑荒。但是一位旅居美國的華人女作家依娃多次回到甘肅、陝西,實地探訪,寫出了54萬字的《尋訪大饑荒倖存者》。今天的“明鏡書刊”節目,我們就請明鏡新聞出版集團總主筆高伐林來給大家介紹這位作家和她的這本書。

廣告

法廣:高伐林先生,這位女作家依娃是什麼樣的人呢?

高伐林:依娃是筆名,真名叫宋琳,她是農民的女兒,母親就是一位要飯的“叫花子”,原來生活在甘肅秦安縣,在那場大饑荒中實在無法活命,逃荒來到陝西富平,嫁了人。依娃在大饑荒過去之後的1965年,出生在陝西富平。

法廣:那也就是習仲勳和習近平他們的家鄉了?

高伐林:是的。富平也是非常貧困的地區,但農民總算還有口飯吃。依娃長大後,1993年隨丈夫來到美國定居。她在很長時間裡不瞭解自己母親的悲慘身世,也不瞭解她出生之前的大饑荒慘烈的程度。

法廣:她是怎麼開始調查寫作的呢?

高伐林:她告訴我,當她第一次讀到中國學者楊繼繩的百萬字巨著《墓碑  1958至1962年大飢荒紀實》書訊,根本不相信中國餓死了3600多萬人,甚至很反感。但她還是買了一本。她花了很長時間讀完它,因為書中有很多數字、很多圖表,並不那麼容易讀。讀完後又讀了一遍,聯想起自己小時候看到聽到的一些事,逐漸相信大饑荒確有其事。於是,她利用探親回國的機會,一點一滴地從母親那裡掏出了血淚往事:原來,她自己的外祖父、兩個姨和一個舅舅  母親的三個弟妹,都是在1959年到1961年期間餓死的。外祖父餓死的時候,才42歲。
2011年,她逼著母親和舅舅一起回了一趟甘肅老家。這是依娃第一次回老家。在那裡,她見到許多親戚  他們都是大饑荒的倖存者,幾乎家家都餓死了人。依娃就開始一篇接一篇地寫她瞭解到的這些人的慘痛經歷。每次回國,她花大量時間在調查取證上。

法廣:這種調查,難度特別大,第一,課題敏感,很難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第二,調查對象文化水平肯定不高,表達能力有限;第三,大饑荒畢竟過去了50年,即使是當年十來歲的孩子,現在也年過花甲。

高伐林:是啊,許多調查對象甚至還很有顧慮,怕講這些往事“給社會抹黑”。所以她的調查範圍,主要是甘肅、陝西,從自己家親戚開始,語言相通,容易取得對方信任。

法廣:她完全是個人行動,沒有人協助她嗎?

高伐林:依娃告訴我,她是“調研個體戶”,沒有資金、沒有團隊、沒有助手,沒有任何機構或個人給予資助。她所有的回國機票、車費、食宿費、答謝介紹人、資助窮苦老人……都是由她和自己家庭掏出錢來,整理、寫作期間的生活費用,也都是靠丈夫默默的支持。很不容易啊!

法廣:她為什麼要堅持做這件事呢?

高伐林:她是為了尋訪歷史的真相。您知道,我們今天得知“反右”中幾十萬“右派”的悲慘遭遇,得知“文革”中數百萬受迫害者的悲慘遭遇,因為他們多數是有文化的人,他們能夠講出來、寫出來,讓世人瞭解。但是中國數千萬餓死的和數億倖存的農民,他們沒有文化,這些往事,他們在50年間只能封死在胸膛,沒有人傾聽;漏出來一句半句,也沒有人理會、沒有人相信,更有可能反倒給他們自己惹來禍殃……所以很長時間不為人知。依娃決心改變這種局面,她要替那些沒有話語權的底層農民說話,要替那些大饑荒的餓殍亡魂發聲。

法廣:做這樣的調查寫作,成天接觸慘絕人寰的史實,她得要非常堅韌才行。

高伐林:她整理錄音的時候常常嚎啕大哭。她告訴我,令她最為震撼的是一位叫作苟應福的老人全家的遭遇,這個大家庭竟餓死了16個人。他沒餓死,因為他出門幹活去了。而他的妻子家也餓死了三個人,一共就是19條人命。

依娃也聽到許多讓她極度憤怒的事。公社、大隊都三令五申,禁止飢餓到極點的災民出門逃荒,到處設關卡、攔阻站、收容所,勞改隊。她寫過這樣的事例:通渭縣雞川鎮到了夜晚,幹部就挨家挨戶用封條封門或者鎖上。第二天生產隊長再來打開。完全將農民當成農奴、當成牲口!

就這樣,她歷時三年,訪問了二百多位倖存者,在這本書中,她記錄了五百多位餓死者,記錄了49起人相食的事例。她痛切地說,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他們的墓園,希望他們能夠安息。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