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上海視窗

《紐約時報》提問為APEC峰會畫下意味深長的句號

發表時間:

投資上百億的奢侈酒店和十八洞高爾夫球場,華北五六個省份的重工業全面停工,十幾個城市單雙號限行,換來了APEC峰會期間北京動人的藍天,以及《人民日報》客戶端所說的“萬邦來朝”的盛景。

廣告

“習奧會”似乎也取得了完美結局,中美達成了新的氣候、軍事、貿易和簽證等協議。在APEC最後一天(11月12日)的一次閉門新聞發布會上,《紐約時報》記者的提問和中國主席習近平的回答,似乎使這一切而顯得有些黯然失色。

根據多家英文媒體的報道,在為奧巴馬訪華做準備工作期間,白宮曾大力遊說中方接受記者的當面提問的安排,而中國政府只是在兩國領導人一起站在人民大會堂的前一天才終於答應,根據這一安排,中美雙方將各有一名記者提出一個問題。

和許多APEC會上的奢華場景不同,中國的官方電視台和新聞網站並未直播這場持續了48分鐘的發布會,原因可能是因為美國記者的可能會提出新疆西藏等敏感問題,中國官方認為是不適合被公眾所知曉,當天僅有CNN和彭博電視台做了電視直播。

《紐約時報》的報道承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記者會上專門點名讓該報記者提問,因為該報的幾名駐中國的采編人員(包括儲百亮Chris Buckley和潘公凱Philip P. Pan)都被中國政府拒絕給予駐京簽證,此外,紐約時報的中英文網站都被中國政府屏蔽。

隨團來京的《紐約時報》記者馬克 藍德勒(Mark Landler)提出了兩個問題,“中國是否擔心奧巴馬政府轉向亞洲代表着美國遏制中國的努力?在中美達成更廣泛的簽證協議的背景下,中國是否會放鬆其拒絕向一些外國記者發籤證的做法?”

習近平首先回答了國有報紙《CHINA DAILY》的一個不相關問題   一度記者和觀眾們都以為他將迴避或者拒絕回答關於記者簽證的提問。

隨後,習近平接著說,中國政府保護媒體的正當權益,但媒體需要遵守中國的法律。他說,“某一件事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了,這個可能確實是有某方面的原因。”

這似乎是承認外國新聞機構,包括《紐約時報》和彭博新聞社的記者簽證麻煩與他們所做的中共領導人家人財富調查之間的關係。

中共前任領袖江澤民曾自稱和美國記者華萊士(Mike Wallace)“談笑風生”,並以此為榮,從清華大學獲得馬列博士學位的“新設計師”習近平並沒有老輩人的國際媒體的情節。

雖然自稱熱愛俄蘇文學,但習近平更習慣直言不諱的大白話,他“一個車子如果開到半截拋錨了,我們都要下來檢查一下哪裡出了毛病,中國有句諺語,解鈴還需系鈴人,希望大家可以找出原因。”

據說,馬克 藍德勒(Mark Landler)記者會後返回飯店新聞中心發稿時,受到同行們英雄式的掌聲歡迎。

當晚(11月12日晚),《紐約時報》發表社論《回應習近平》一文(次日刊登在報紙第32版),回應了習近平“解鈴還需系鈴人”的要求。

《紐約時報》社論說,習近平的比喻可能有點拐彎抹角,但傳遞的訊息非常清楚:他在提醒外國新聞機構,後者的麻煩是自找的;他們正在因為影響不良或引發爭議的報道遭受懲罰,並且可以通過改變自身的做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社論慷慨激昂地說,“時報從不打算為了迎合任何政府的要求而變更自己的報道  不論是中國、美國還是其他任何國家。任何有信譽的新聞機構都會這樣做,從發布“五角大樓文件”(Pentagon Papers)到調查政府的秘密竊聽項目,時報有着挑戰美國政府的悠久歷史。”

“紐約時報要為讀者負責,他們期待、也理應獲得關於時事以及那些影響世界的人物的最為真實的全面討論。擁有13億人口、同時還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一支地區性和國際性的重要力量,理應在新聞報道領域受到嚴肅對待。時報將繼續關注中國及其公民,並為他們提供誠實的報道。”

“習近平曾宣稱中國保障媒體權利。要求記者為迎合政府而改變報道內容,只是保護了權貴和那些具有不可告人之事的人。一個自信的、認為自己是世界領袖的政權,應該有能力去面對誠實的審視和批判。”

外界注意到,在現場直播中,可能是因為難以翻譯其中的微妙的意思,現場的同聲傳譯並未將習近平的另一句話翻譯成英文。習近平說,“中國有句諺語,解鈴還需系鈴人,希望大家可以找出原因。”

對這句話,《紐約時報》的英文翻譯是,“什麼人製造了問題,應該由那個人來解決”,不過,有熟悉此事的媒體人就解讀,至少就這一問題來說,習似乎並非絕對強硬,而是有談判的空間。

2012年10月,《紐約時報》曾發表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家族在20年時間裡積累了27億美元巨額財富的事件,這篇報道獲得2013年度普利策新聞獎。此後兩年裡,中國政府一直拒絕為新的《紐約時報》駐華記者處理簽證,並在中國境內屏蔽了時報的英文和中文網站。

據熟悉此事的多位媒體人透露,《紐約時報》在溫報道後,曾通過多個渠道,包括退休的美國高級政客遊說等,希望以某種“不傷害尊嚴”的方式與中國政府緩和關係,但收效不大。

此前的2012年6月29日,彭博新聞社曾刊出習近平家族財富的調查報道,此後彭博在中國大陸的業務受到很大衝擊,記者簽證受阻。

隨後,彭博社內部叫停了另一篇關於退休常委賈慶林親屬入股地產巨頭萬達的調查報道。紐約時報報道了此事,不久,該報道的共同作者之一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轉投《紐約時報》香港分社,外傳這也進一步衝擊了該報與北京的關係。

在《紐約時報》社論發布後,雙方檯面下妥協的希望似乎已經渺茫。

一個信號是,親政府小報《環球時報》今天就此發布社論《紐約時報也該用“為什麼”問問自己》。

該文指責,一些西方媒體試圖直接干預中國政治進程,為中國設置議題,影響中國注意力和做事的方向,這超出了外國媒體在中國所應扮演的角色。

該文說《紐約時報》的報道“時常與中國國家利益對立”,有些報道和評論讓“大多數中國人都挺反感”。《環球時報》暗示,這些機構自知它們做了一些“中國無法接受的報道”,未必能“在中國繼續工作”。

有傳言稱,如果在任的駐京記者無法在新一年獲得中國政府頒發的駐京簽證,《紐約時報》可能會被迫將這些記者安置到香港或者澳門繼續報道中國新聞。

短暫的APEC藍並未給中國政治帶來透明的藍天。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