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兩會即將召開 習近平思想“四個全面”正式登場

發表時間:

中國再次進入一年一度的“兩會期“,中外超過3000名記者的報道,將讓北京再次成為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據中國官方介紹,今年的兩會將重點關注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十大議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理論將正式登場。與此同時,中國越來越多的億萬富翁成為兩會代表引發關注,含冤進京上訪的訪民被強制遠離會場,有冤無處申的局面也將重演。

要聞解說
要聞解說 RFI
廣告

所謂“兩會”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兩者的簡稱,根據日程安排,今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將分別於2015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
據中國官方媒體,2015年被定位為“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開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規畫收官之年”等3個“之年”。所以今年的兩會無疑是在一個歷史性的節點召開的。

“四個全面” 為核心,兩條“線索” 十個“關鍵詞”

中新網報道,今年的兩會以“國計”和“民生”為線索,有十個關鍵詞,即“改革,反腐,新常態,依法治國,一帶一路,環保,戶籍改革,養老金,創業,價格改革”。

那麼,這麼多的議題在幾天的會議期間如何討論?中國官方新華網上社論文章給出了答案,社論首先提出問題,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發展?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如何開展?令億萬人民憧憬的中國夢如何一步一步鋪就現實的宏偉畫卷?隨後,作者自問自答說,“四個全面”正是着眼這樣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順利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答案?對這些問題,文章指出,“四個全面”為我們第一次科學、系統、明確地指出了讓這個13億人口大國走向民族 偉大復興的方向和路線,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遵循。有分析指出,現任總書記習近平又提出了"四個全面"的執政理念是繼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以及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之後,中共新的執政理念。紐約時報社評指出,習近平延續了中國歷任領導人均要提出標誌性口號的慣例。這些口號在一定程上展示了一種自信而堅定的權威形象,包括在信心和政策都有出現動搖的時候。

毋庸置疑,如何“驅散霧霾,留住藍天”這是近年來,民眾對於全國兩會環保議題的最現實關切。而最近中國央視前女記者柴靜發布的,她自費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引發空前的關注,而對於環保,污染這樣敏感題材的片子,在兩會前得以在網絡上如此暢通無阻,廣泛流傳,可能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政府治理霧霾,讓中國能持久有“APEC藍”的決心,不知道今年兩會是否會就此出台有效的治理措施。

億萬富豪高調赴會 上訪者難進京城

令外,在兩會期間,共有3000多名中外記者聚焦北京進行報道,參加兩會的代表們也都成為明星人物, 法新社引述中國媒體報道指出,《2014胡潤百富榜》上最受關注的前100位中國頂級富豪中,有36位人將以代表委員身份出席兩會,他們身家總和超過1.2萬億元。對此,中國歷史學家章立凡認為,非自由選舉產生的人大根本不具有代表性。這些都是強大的利益集團的代表,他們代表的是黨。也有網友指出中共兩會為豪門夜宴。生活在高層的他們,怎麼能夠了解基層群眾的疾苦 。

除了兩會上光鮮照人的明星人物以外,還有另一批人也都會每年與兩會有約,他們就是全國各地來京上訪的訪民,希望將自己的冤情告訴在京開會的人大代表,得到解決,但這些人一如既往,會遠離中國媒體的攝像機鏡頭和麥克風,甚至將被迫遠離京城,據維權網報道,2015年2月21日上午8點,上海維權人士萬文英從北京被強制帶回到上海,遭警察逼迫寫“兩會期間不去北京的《承諾書》,如果不寫就關進所謂”黑監獄“,萬文英而的遭遇可能並不是僅有的個案。法新社引用河南上訪母親徐良菊的遭遇指出,習近平在新年講話時強調“依法治國”,但徐良菊卻因在中南海前要求重申兒子被殺案而入獄10天。


發言人呂新華:沒有不受關注的“鐵帽子王”

另外,全國政協會議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今天下午舉行,呂新華擔任新聞發言人,向中外媒體介紹這大會的議題及回答記者提問。呂新華在去年的同一發布會上,針對記者提出的有關周永康案的問題是說的“你懂的”一句話曾經令人津津樂道,時過境遷,在一年的時間裡,周永康,令計畫,徐才厚等所謂“大老虎”已經紛紛落馬,今年的記者會上,呂新華再次發出"懸念",針對記者提出的“有傳言說近期有更大的老虎落馬,你怎麼理解“更大的老虎”?時,呂新華回答說:用網絡熱詞,大家都很任性...還有沒有更大的老虎,作為猜測來講,沒多大意義。在反腐鬥爭中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沒有不受查處的“鐵帽子王”......

他說的“任性”一詞在這裡究竟該做何種解釋,透露出何種玄機,“鐵帽子王”又有何指,可能要到明年兩會時方能揭曉了。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