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李克強: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是開發中國家

發表時間:

中國第12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3次會議今天閉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了人大會議閉幕後記者會,回答了17名中外記者提問,法新社報道指出,記者要預先將要提的問題上交給有關部門審批。

要聞解說
要聞解說 RFI
廣告

據中央社報道,李克強在本次記者招待會上回答的內容還是以經濟議題居多。

實現7%的經濟增長率並不容易

對於備受關注的中國經濟增速問題,李克強指出,政府7%左右的增速預測看起來是調低了,但實際上“實現這個目標並不容易”,因為中國經濟總量已超過10兆美元,每年成長7%,就意味着“增加一個中等國家的經濟規模”。他坦承,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有多重風險。關鍵在於“新常態”下,要在“穩增長”和“調結構”中間找到平衡點。另外,李克強指出,雖然中國現在的物價總水準比較低,但並不是中國向世界輸出了通縮,實際上中國是“被通縮”。

有記者問,李克強曾多次提過需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來進行改革,是否會繼續的問題,李克強指出,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權是要觸動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

對中國民眾關心的就業難問題, 李克強在回答是鼓勵創業的問題,引用“高手在民間”的網路名句說,年輕人有許多奇思妙想,研發的產品可說能帶動市場需求,因此,中國今年要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實行“證照合一”。

台灣,香港  及國際事務

外兩岸關係上,李克強用了“定心丸”一詞,指出,在“堅持一個中國、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的政治基礎上,會給兩岸經濟合作創造基礎,擴大空間。對於香港的未來,李克強指出,不必要擔心北京中央收緊對香港政策,但“一國兩制」是不能輕易改變的”,北京將繼續支持香港政府和特首依法施政。

在國際事務與美國的關係問題上, 李克強說,中國是開發中國家,發展有賴國際和平,願與已開發的美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李克強比喻,“中國會和大家一起推車”,而非外界所說的“搭便車”。

李克強在談到“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說法時,說他在國外聽到這個說法有被忽悠的感覺,因為按照國際權威統計,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更重要的是,按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算),中國排名世界80名以後,他指出中國目前還有近2億貧困人口,屬開發中國家。所以,中國把自己的事做好,保持合理髮展,就是對世界巨大的貢獻,且中國承擔越來越多應盡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他認為,中美關係是最大開發中國家和最大已開發國家間的關係。中國願構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互不衝突、互不對抗的新型大國關係。

對這幾年變得很緊張的中日關係,李克強在記者會上指出,中日關係的根子還是對二戰、對歷史的認識和能否始終保持正確的認識。他說今年這樣一個重要時刻, 是對中日關係既是檢驗, 也是機遇。

今年的要害是要嚴格執行新《環境保護法》

對於民眾關心的環保問題,大家可能還記得,李克強曾在去年的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上表示要“向污染宣戰”,但一年的時間過去了,中國的大氣,河流等污染情況繼續惡化。對此,李克強今天坦誠政府在治理污染問題上取得的成效和人們的期待還有比較大的差距。在治理措施上,李克強指出,今年的要害就是要嚴格執行新出台的《環境保護法》。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不論是什麼樣的企業,堅決依法追究,甚至要讓那些偷排偷放的企 業承受付不起的代價。

對此,法新社評論指出,中國央視前記者柴靜的關注大氣污染的紀錄片在中國取得了極大的關注度和影響,但卻也遭到全面封殺,中國政府宣布要打擊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不斷增加的車輛,煤炭在能源中占的比例,以及污染嚴重的工廠和工地等,但卻遭到地方政府的阻力,因為對地方政府來說,與空氣污染做鬥爭就意味着要放緩經濟增長率。

另外,針對政府連續兩年把“全民閱讀”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的原因,李克強解釋說,書籍和閱讀可以說是人類文明傳承的主要載體,他希望全民閱讀能夠形成一種氛圍,無處不在。

另外,李克強的記者招待會上還涉及涉及反腐、房地產、電子商務、政府改革、經濟新常態、生育政策等與民生和政治有關的議題。

中國每年一度兩會由於明星和富豪的參與而變得娛樂性十足,遭到網友的吐槽。網友克里斯托夫-金 發出的“兩會總 結”帖子上寫道:一年一度,參政議政,提案立法,開幕閉幕,短短13天,草草結束,最風光的莫過於藝人,其次是老闆,高談生意經,緬甸炮擊最後 才引發官員們同聲抗議,提案立法沒有辯論程序,一致通過,無人關注提案是否被採納,兩會一完,各奔東西,年年如此,好一個明星富豪大聯歡。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