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上海視窗

為何周永康被起訴未引起薄熙來式的同情

發表時間:

今天(4月3日),北京宣布了對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的最終司法處置。據新華社的報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政法委原書記周永康涉嫌受賄、濫用職權、故意泄露國家秘密一案,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偵查終結,經指定管轄,移送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審查起訴。

上海視窗
上海視窗
廣告

4月3日,天津市檢察院第一分院向天津市第一中級法院提起公訴。起訴書指控:周永康在擔任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副總經理,中共四川省委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公安部部長、國務委員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等職務期間,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巨額財物。

此外,周永康還涉嫌濫用職權,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社會影響惡劣,情節特別嚴重;違反保守國家秘密法的規定,故意泄露國家秘密,情節特別嚴重,依法應當以受賄罪、濫用職權罪、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周永康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第一個被司法追訴的中共政治局常委。他被以貪腐和濫用職權起訴在意料之中,但涉嫌“故意泄露國家機密”的罪名則頗為神秘。

周身為分管國安、武警、公安等強力機構的維穩沙皇,可以說日常起居,批示言論都是國家機密,他如何“故意”泄露以及泄露了哪些機密,頗為神秘,一般認為政治鬥爭直接相關,只能留待歷史。

3月18日,中國最高法院發布的《人民法院工作年度報告(2014)》提及,充分認清周永康、薄熙來等人踐踏法治,破壞黨的團結,搞“非組織政治活動”的嚴重危害    新華網此前曾刊文稱,黨內非組織活動,是指在黨內搞“派別組織和小集團活動”的行為。

由此可見周永康案的政治鬥爭性質,但與薄熙來案不同,周永康案並未如薄熙來案一般,在普通民眾,尤其是左派群體中引起普遍同情,原因何在?

首先,習王全面接班後,對反腐的媒體公關策略的有所改進,手法更巧妙。薄熙來案件期間,出於種種考慮,對重慶打黑涉及的經濟利益問題,薄熙來的個人責任等,並未有更深的調查和清理。

一年多來,周永康的小團體涉及的巨額經濟利益輸送,在官方默許甚至可能的爆料推動下,經過各家媒體的深入調查,已經大致被梳理清晰,而周永康黨羽控制的地產、礦山、石化等行業的暴利形象,早已讓公眾極為反感。

北京律師張慶方認為,從起訴書中不難看出,周永康不要說在擔任國企領導和地方大員期間大搞權錢交易,即使貴為國務委員、政治局委員乃至政治局常委期間,其內心貪慾都不曾平息,其以權撈錢的行為都沒有停止。

張慶方說,這打破了很多中國人長期以來的一個幻覺:中國的貪官污吏大都出自基層,因為一是基層官吏收入微薄,保障不繼,客觀上有貪的需求;二是基層監督機制不完善,長官意志難受制約。

這種有些天真的幻覺還認為,雖然基層百姓缺乏制衡違法官員的有效手段。儘管如此,一個貪腐官員如果長期不收手,必然會留下不好的名聲並引發眾多的舉報,這樣的官員很難在仕途上走得太遠。

公眾可能還會希望,即便一部分貪官或是僥倖,或是有某種強大的支持走上了權力的峰巔,此時的他也就不會再有以權謀私,以權弄錢的衝動。

因為一是貴為國家領導人,各種體制內的保障之豐富,雖王侯巨賈不可及,他們沒有必要腐敗;二是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一個人一旦解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求,必然會追求自我的實現,而作為最高領導人的自我實現,自然是在國民心目中留下永久的好名聲;三是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處在眾多下屬的注視之中,他們如何去勾兌,腐敗?

從周永康案起訴書披露的情況看,普通民眾善良的願望,似乎和骯髒的政治現實有不小的距離。

這就讓人難免好奇:周永康貴為九長老之一時,還有什麼必要收錢?他收了錢有什麼用?如果他因為收了錢為別人謀利,黨內最高領導人之間的監督機制怎麼能夠允許他胡作非為?

張慶方說,跳出周永康案,仍然忍不住好奇:一、高層中還有沒有周永康?二、如果還有,黨內肅貪機制能不能保證把他們揪出來?三、對最高層的腐敗,作為公民我們有什麼權利,能做些什麼?

周永康未獲民眾同情的第二個理由是其酷吏形象。

周長期執掌中國的維穩機器,任上經過茉莉花等事件,他肆意濫權,迫害異議和維權人士,名聲比起一向愛惜羽毛的薄熙來可謂狼藉。

上海律師張雪忠認為,周永康之惡既在於貪污腐化,更在於他身為中共維穩系統的頭目,長期壓制和踐踏民權,而後一惡又是前一惡的根源與保障。

張雪忠說,“今日,當政者在對周進行整肅時,僅僅着眼於他的個人貪腐,絲毫不反思專政及維穩體制本身的野蠻與罪惡,反而還變本加厲地壓制民權、打擊異見。可以說,沒有還權於民的制度變革,只有黑吃黑式的所謂反腐,這或許會在中共內部引發權力的轉移與集中,卻不可能給這個國家帶來一絲一毫的進步。”

最後,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周永康雖然據說與薄熙來結盟,但並未如薄熙來一般,在政治意思形態上有所創見,甚至隱約打出體制內新左派的旗幟。

在民間,周永康最多就是權力鬥爭的失敗者,貪官形象深入人心,而薄熙來則代表了一大批對在改革開放受損或不滿,對民間主流的自由主義道路有懷疑的新老左派的希望。

4月1日,一則薄熙來案主審法官山東濟南中院副院長,現任現任最高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副庭長王旭光用“醬油壺裝滿氰化物”自殺的謠言在微信、微博上廣泛傳播。

基本上,這個謠言一眼就可以看出只是愚人節笑話,但還有很多左派網友推波助瀾,幸災樂禍地轉發傳播,最後,王旭光不得不通過《新京報》出面闢謠。

客觀地說,王旭光在薄熙來庭審中,與目前中國的司法一般水平來比,算是水平很高的法官   他對薄熙來案的庭審控制中規中矩,對兩造基本中立,除了極少數敏感話題外,也給了薄熙來不小的自我辯護的空間。但由於他出面主持了對薄的庭審,雖然判決很顯然並非他個人所能決定,但仍然使他成為薄熙來粉絲怨恨的目標。

一位左派網友認為,“王旭光被自殺,暴露了中國由於薄案引發的社會分裂,這種分裂隨着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而加劇。”

兩年多的習王反腐,雖然很難說讓公眾完全滿意,但至少讓大部分擁護薄熙來的左派沉默下來,甚至投入讚頌習的合唱中。

但就長遠來看,對薄的懷念沒有消失,“它還會借各種社會情緒重新回來,不對當今的政治體制進行深度徹底的改變,薄案將越來越被放大成為一個符號。”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