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華人社會

段小榮:活着的麵條滿足我能在自己憧憬的都市巴黎生活需要

發表時間:

近幾年在巴黎出現了專做麵條的餐館,不僅吸引喜歡麵食的中國,而且不少法國人也是這裡的常客。段小榮女士曾經在中國做過醫生,也下海從過商,但是法國巴黎聖母院和雨果等作家吸引着段小榮女士,她決定來巴黎安家,成為麵館的廚師和老闆,請聽法廣專訪段小榮女士。

華人社會
華人社會
廣告

法廣:最近在巴黎一區可以看見一家新的活着的面餐館,首先“活着的麵條”這個名字很有趣,而且大師傅當眾拉麵,下鍋煮,也別具生面,段女士,請您談談您是如何在法國進入餐飲這個行業呢?

段女士:我本人以前做過很多的職業,我感到隨着年齡的增長,自己的職業需要不斷選擇。我年輕的時候做過護士,也在軍隊做過X光診斷醫生。86年後,鄧小平號召改革開放,我改行下海,在海里學習游泳,非常想嘗試。我喜歡動,覺得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做醫生,因為我坐不住。根據我個人興趣學習如何經商,做得不錯。 在西北的時候有出國的朋友回國後說,我們是井底之蛙,雖然有小錢但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我想出來看看世界,而且國門已經打開,人們可以出國旅遊,接觸到自己憧憬的法國巴黎浪漫的都市。自己出來看,感覺到歐洲很美,包括小說中的巴黎聖母院,巴爾紮克和雨果的《悲慘世界》小說啊等等,歐洲建築非常美。憧憬巴黎生活,朋友鼓動我辦公司,可以來回跑,我隨後發展的重心逐漸轉向歐洲。

法廣:您如何決定在法國做活着的麵條這行呢?

段女士:這與我在法國摸爬滾打多年有關,我從事了不同職業。從96年開始,中法交往密切,隨後有中法年,讓法國人對中國古老傳統文化好奇,更多了解中國文化。我呢進入國際教育科技交流這個行業,做法國國際教育培訓中心的中方代表。我接觸到大量的法國人,當時有段時間,中餐館由於衛生等方面受到質疑,我覺得一些法國人不是特別了解中餐。我開麵館主要由於兒子,他學習法國廚師的糕點行業,我跟他說,北方人吃面,離開面無法生存。我在法國吃米粉多。中國4千年前北方人用栗子粉開始做麵條,麵食是中國北方飲食靈魂,麵食也是一種文化,米飯是食米文化。面是用手動拉成,在和面,醒面過程都需要用心,不注入情感,面就富有生命。

法廣:您還把拉麵技術傳給其他國家廚師?

段女士:是這樣。我們北方人家裡晚上吃這種拉條子,包括新疆在內都有這種吃法。我在面前給顧客拉麵,隨後用熱水煮後,直接盛到碗里,讓大家看見整個過程。法國是個藝術國家,他們非常尊敬手工勞動者,我們只能把拉麵越做越好。 可是靠我一個人的力量不夠,我進行小型培訓,法國不少移民不怕辛苦。雖然有的員工說辛苦,但是我舞動面非常開心。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