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華世界

楊開煌:朱立倫訪陸輕車簡從 開啟未來交往新模式

發表時間:

五月四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和台灣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會晤,這是近七年來,國共兩黨領導人的第一次握手言歡,今天的中華世界節目,本台連線採訪台灣學者,銘傳大學教授,大陸問題專家楊開煌先生,和他一起談談這次朱習會。

廣告

 針對這次久別七年、國共再次握手的朱習會,黃教授將朱習會和十年前的連胡會做了比較,他指出,兩位領導人握手時的外結構和上次是不同的、發生了變化。十年前的連胡會時,國民黨夾持着在立法院擁有3/4多數的最新民意(支持);同時,陳水扁在2004年的當選一般認為是因為兩顆子彈,換句話說就是不光彩的當選,這樣就連累了民進黨的士氣往下走,而國民黨的士氣正好是往上飆升,這是連胡會的第一個背景。當時雖然國民黨在2004年沒有奪回政權,但是它(國民黨)是充滿希望的一個政黨,反過來民進黨的士氣低落。

第二個是連戰當時因為04年競選失敗,所以他個人無意再追逐台灣領導人的位置,換句話說他推出政治競逐的舞台,因此他個人也相對比較淡薄;這次朱立倫先生前往大陸,正好情況是完全相反:雖然馬英九在執政,但是國民黨並沒有真正掌權。國民黨在去年的九合一的選舉中,是空前的慘敗,以至於連累到今年,特別是明年台灣領導人的選舉,看起來,國民黨連任的希望也非常的艱苦,甚至於可以說是非常的渺茫。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民進黨正好是在走上坡,國民黨正在走下坡,在這種情況下,朱立倫去。從前後時空的對比看起來是非常的不同,再加上朱立倫他本人的動向也不明確,所以在討論兩岸關係的時候,就不像連戰當時一樣這麼的淡然、這麼的灑脫,這是兩次領導人見面,外結構是完全不同。這樣也就使得朱立倫訪問北京之行格外的艱苦、格外的困難,所以台灣的媒體有人說他繼承前面的連主席(連戰)、吳主席(吳伯雄)的訪問是一脈相承。對此 ,楊教授認為:雖是一脈,但是未必完全相承。

 這又是為什麼呢?楊教授解釋道:也因為上面所說的結構,可以看到朱主席採取了一些新的做法,反過來兩岸的媒體或全球的媒體比較少注意到這些不同。

楊教授歸納了朱立倫的不同做法主要有以下幾個:第一在出境的時候不要求禮遇,到達上海後,朱立倫不要求單獨坐車,要求和團員一起坐小巴士,這些做法應該說展現了(他)更加親民、更加平民化的作風。

第二,在北京和上海的正式會談之後,立即就和復旦的青年和北大的青年見面座談。在座談的時候,他希望被介紹的不是朱主席、不是朱市長,而是朱老師或是朱教授,那麼這樣他又可以和原來的連(站)主席、吳(伯雄)主席在和大陸學者或是大陸人的會面,又有了一個巨大區隔(分別),從這裡可以看出來,朱主席要做的事情其實是相當的庶民、相對地親民。也因為是去和年輕人對話,他(朱立倫)簡單地講完致辭之後,就開放給復旦和北大的年輕人提問,而且不設限。什麼問題都可以問,他也坦承地、同時用最簡單、明白的語言介紹台灣目前的情況。

楊開煌教授認為:這些做法都會使得大陸的青年對國民黨新主席有一個完全不同的看待、或是完全不同的看法。同時也會影響到將來,如果大陸官員代表中國共產黨到台灣的話,恐怕也會有這樣的模式,來跟台灣的青年直接來對話、直接來溝通,那麼這是真正做到讓青年人也有機會來參與到兩岸裡面。所以這些新的作風,恐怕是兩岸的媒體比較少去注意。

第三是朱立倫注意到國共平台,因為在台灣有這樣那樣的誤解、攻擊,所以他也覺得以後,國共平台應該更加平台化,引進更多的人,不一定是中國國民黨的黨員,不像過去,連、吳時代,(隨團)大部分都是台灣重要的商人、財團、企業家。

這次他(朱立倫)都沒有帶這些人,就是黨里的幹部,所以這種輕車簡從、直接跟老百姓、跟青年溝通,直接以工作會談的形式,都展現了跟過去連、吳不一樣的地方。

所以如果看赴陸,(在兩岸關係上)朱立倫有什麼成就,楊教授認為可能相對會令人失望,因為在外環境的如此結構、氣氛下,不容易有新的成就。但是如果看到他(朱立倫)的實質表現呢,應該可以看到一個新的、年輕化的、中國國民黨的希望。所以從成果上看,應該從這幾方面去了解、去看待。

誠然像楊教授所說的:這次會晤的政治大環境很不好,而且對兩岸關係中的具體事物,也好像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大陸也沒向台灣讓利很多,因為這會方便民進黨,那朱立倫為什麼還去大陸呢?對此,楊教授表示:有幾個重要的要點。第一當然是把國共過去化解恩仇、定期制度性會面的制度傳承下來,因為這一制度對兩岸關係來講非常非常重要,雖然兩岸關係並不等於國共關係,但是國共關係毫無疑問在兩岸關係當中,起到關鍵和極重要的作用。

第二,如果明年台灣出現政黨論壇的話,國共這樣一個非正式,但是非常重要的(溝通)管道,如果不存在的話,會使得兩岸產生不必要的誤判、誤解。那麼這對兩岸關係來講,可以說是更加的危險。如果國共領導人還可以定期的見面的話,那麼這種誤判會減少很多。也就是說如果台灣出現政黨輪替,那麼國共論壇或是國共領導人的會面。變成是維繫台海和平發展、極其重要的一個、唯一的一個管道。

第三,如果朱立倫不參加明年台灣領導人的競選,必然他會參加2020年的。如果明年是政黨輪替,那麼就可以看到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2020年如果他當選中華民國的總統的話,那麼他(朱立倫)有可能是歷史上唯一曾經兩岸領導人正式見面,而且是建立了某種私交的兩岸關係,那麼這會大大不同於現在的馬英九、或是反對同屬一中的民進黨領導人,所能起的(作用),兩岸關係更緩和、更有希望的發展局面,這就是為什麼朱立倫一定要去的(赴大陸)的主要原因。而且可以看到他現在積累的這種國共領導人的見面,事實上是為未來兩岸關係建構一個更好的,除了制度化之外,還有私人情誼、私人認知,雙方領導人互信那樣的關係。

 

最後,就會談中,習近平將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岸關係的前提,台灣方面對此是否有些介意的疑問,楊教授回答說:這恰好區隔了兩岸關係和國共關係。因為這兩種關係其實不完全一樣。朱立倫在講話中,也是用兩岸同屬一中的詞語,但是在內容上和大陸有所不同。而不是和馬英九所習慣用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站在馬英九的立場上,他是代表台灣的中華民國,所以他必須要說“九二共識”的內容在中華民國看起來要“一中各表”因為他代表的是全台灣人民的看法。

但是朱立倫代表的是國民黨的看法,國民黨主導兩岸關係的政策叫做大陸政策,不叫兩岸政策,這是有深意的,1988年,國民黨推出大陸政策事實上就是“一個國家兩個區域”的概念,既然是兩個區當然是同屬一個國家了,所以習近平講的“一中原則”,不必太過在意,因為他所面對的是國民黨。國共兩黨在這一方面是有着高度的共識,負責就建立不起兩黨的政治互信。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