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華人社會

中國園林在法國—"怡黎園"石巧芳女士訪談

發表時間:

一個叫怡黎園的名字近年逐漸在巴黎華人中流傳,每當春季出遊、中秋賞月、朋友聚會、籌辦慶典或者帶法國朋友體驗中國文化時,都常常會提到她,這個坐落在巴黎西南郊、佔地百畝的蘇州園林式花園,是法國第一座中國園林,由兩名帶着夢的華人園藝和建築師夫婦康群威、石巧芳親手設計建成。春去秋來十一載,園內的水榭長廊下、常有中國傳統戲曲的絲竹樂響;盆景和牡丹花前,不時有太極功夫中國水墨演展。在這樣一個與凡爾賽宮幾乎比鄰的法式氛圍里,怡黎園帶給遊客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感受,在今天的《華人社會》專題節目里,我們就電話採訪園林的主人、建築師石巧芳女士。

華人社會
華人社會
廣告

RFI:怡黎園建園十多年了,是你們夫婦倆憑個人之力在法國建造的第一個中國園林,你能向聽眾先介紹一下當時建園的初衷和經過好嗎?

石巧芳:我先生是88年教育部公派留法的園藝博士,我是89年留學來讀法國建築師(學位)的。95年我們拿到了文憑,之後面臨重新找工作的問題,因為一直沒有聽到祖國的呼喚,我們就留了下來。95年我們貸款購置了一塊100畝的農地,做了一個園藝企業,主要是進出口苗木和盆景的。因100畝的土地一直沒有正式開發,在發展企業的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法國有兩座百年以上的日本園林,沒有中國園林,而且法國人知道日本園林,也很崇尚日本花園,但是他們不了解中國的花園,所以(我們)就有點“想法”,直到2002年時,我們在《歐洲時報》看到了有關2003-2004年搞中國文化年的信息, 那時我一下子明白了 ,我說天時、地利、人和 條件具備了, 就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就開始搞創意,搞一個真正的中國園林。

怡黎園
怡黎園

那麼為什麼要做中國園林呢?當你看過那麼多法國、英國式的花園以後就會發現,他們的花園是以花為主題的一個花的博物園而言,我們中國的園林是造“景”的,特別是中國園林是中國1300年的科舉制度下形成的一個階層,叫文人君子的階層,文人君子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個特殊的人文審美情趣,比如一步一景、柳暗花明、天人合一、琴棋書畫、梅蘭竹菊,吟詩品茶等等,把這個花園當成一個立體的畫,是一個家庭的或者是個人哲理的一個“載體”,展現表達出一種情景、一種與歐洲人不同的美。我們從石頭裡面品味出石頭的 “六個德”,從石頭裡面能品味出縐,瘦,漏、透這些特殊的一種審美,這個與法國規則式的傳統花園是強烈的對比。

中國園林里那種審美的情趣,還有把哲理融合到生活當中,歐洲人是缺少的。他們從日本花園裡已經知道了一些“景色”的概念,但是日本花園基本是枯山水,就是禪院, 是修行的,與他的道士呀、廟宇呀結合在一起的, 而我們中國園林傳統花園部分其實是文人的生活方式, 是家庭的、朋友的、和教育小孩遊玩的、還有山水裡寄託哲理的、這種完全不一樣的 生活的一個場所。

特別是山水園林經常是在江南、蘇州、杭州等文人經常居住的城市裡面體現出來的, 那個地方的氣候、那個地方的雨水、那個地方水鄉的土地和水、那個地方的白牆和能工巧匠、特殊的太湖石等,這些景觀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它的一種特色。

RFI:你們的園林做的時候追求的就是“原汁原味”?

石巧芳:怡黎園建築材料基本上都是從蘇州運過來的,當時造園的時候也不是為了自己 遊樂,就是想成為一個建築師,既然留在法國了,總得找一個留下里的理由吧,這是一個人生價值的支點吧,所以覺得這個任務好像一種使命感一樣,我就把她做出來。在做的過程中,盡量用蘇州的建材,能工巧匠也盡量用中國的師傅來做,做的過程當中當然會遇到許多法國的條文,比如法國的殘疾人道路、公園開放的一些規則、建築證等,都要按照法國的法規來做。所以,園林的“立體的畫”的含義就沒有像蘇州園林那麼起伏很大。比如水,這邊向下挖5米都沒有水,蘇州挖兩米就有水來了,所以水怎麼造池塘就要比較複雜一點,還有山, 蘇州之所以有很多漂亮的私家園林, 很大一部分就是太湖石,極有特色的一種形態,我們在歐洲就基本上沒有石頭的市場,不能去買賣石頭,所以我們就從中國運了一部分,但畢竟太遠了。所以在這種條件里,怡黎園比蘇州園林稍微多加了一些內容,這也與這邊的生活方式有關,歐洲人來,他不是看你的山和水的,他就是來看花的,所以我的花園裡比中國的蘇州園林增加了很多花。僅牡丹就有上千株,各種品種的,梨花啦、桂花了都有,特別是新品種,花園在不斷地發展,也不斷地成熟。

RFI:影響也越來越大是吧?在華人和法國人當中現在運行的情況怎麼樣?

石巧芳:我造園是花了一點心血,但是經營方面還是不太成熟,只是由一個小小的協會-怡黎園協會來操作的。我一直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東西人家會找到,所以一直沒有特意去尋找推廣,從來沒有主動去找過,當初就是人家看了喜歡就一傳十、十傳百的傳開來了。

現在有微信和其他 更現代的信息交流平台, 華人來的人多了,而且大家都很喜歡,特別是這裡能買到銀杏、香椿、牡丹、盆景、梅花等,大家就很高興, 因為其他地方買不到。

每年五月我們都會搞一個牡丹節,六月份可能會搞音樂節, 到九月份還會搞一個中秋賞月節, 將來我希望 華人多了,我們還可以搞一些年輕人交流的平台呀、 結婚典禮呀,這些都可以發展。

更重要的是我覺得一個花園,在歐洲的話基本上都有一個基金或者國家贊助 、或者是有國家來負擔的, 我們這個花園還是一個11歲的孩子,還需要大家的關懷,而且也沒有贊助在後面。

RFI:你剛才說到建園已經有11年了,去年是10周年,而去年又正好是中法建交50周年,你們在文化交流方面有一些特別的活動嗎?

石巧芳:我們在使館及一些新聞機構以前有很多朋友, 他們過幾年就換 一屆,我們也沒有主動去找他們, 所以也沒有掛在他們的中法50周年的名下去做什麼事情,但是我還是自己去努力通過法國的協會搞了一個十周年的慶典,還有家鄉常州知道了這個情況後也專門過來 支持我們,每年能夠幫助我們搞一個節日出來。我們剛剛成立了一個常州聯誼會,是不是能做一些事情,也在努力和期待。

RFI:怡黎園與國內有一些聯繫和合作吧?

石巧芳:以前比較多,這兩年好像少了,我去找過文化部管外事的,我說你看到我們成長了,能不能搞一點什麼,他說,中國文化還是在資金上多是(用於)演出、展覽,由文化部管,那麼園林不屬於文化部的,是屬於哪一個部門也不知道,所以就….。文化的含義那麼豐富,但是事實上是沒有人給我們(支持)。

我想說的是,中國在宣傳文化方面,大家都說宣傳文化,但是有人在做文化的時候卻沒有一個支持的聲音,沒有一個人真正是說你在做文化,我來支持你, 這在十年前是正好相反,十年前大家還是很真誠地做些實際的事情,像《歐洲時報》就讓大家捐助我們造了一個 牌樓 “望鄉石”牌樓,我們的僑團也挺大的, 讓他們也組織點活動, 來(園裡)參觀也是支持,大家應該把她(怡黎園)當成文化的一個孩子,不是某個人的私人產品,中國園林的含義太多,我覺得要介紹得更好的話,會震撼人的。

感謝石巧芳女士接受本台採訪

對中國園林感興趣的聽友可以參考以下地址及聯繫方式,更多了解怡黎園
怡黎園地址:12 rue d'Yte 78690 St Rémy l'Honoré
網站 : www.jardinyili.com 電話 0134879707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