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

北京改革信訪推動“法定途徑分類處理”

5月29日至30日,中共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信訪部門及中央相關單位的百餘名負責人,在北京就推進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的工作召開會議並進行現場調研。

外地來北京上訪的訪民.資料照片。
外地來北京上訪的訪民.資料照片。 網絡DR
廣告

接替周永康擔任中共政法委書記的中共政治局委員孟建柱對要求大力網上信訪,“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最大限度方便人民群眾。”

根據官方新華社的報道,國家信訪局副局長張恩璽將現在的信訪工作局面比作“小馬拉大車”。在他看來,信訪工作職責邊界不清楚、受理範圍不明晰的問題一直比較突出。“不少本應通過訴訟、仲裁、行政複議等途徑解決的問題大量進入信訪渠道,導致信訪部門管了許多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

張恩璽介紹,為了進一步釐清信訪途徑與行政複議、仲裁等其他法定途徑的界限,經過大量前期調研,國家信訪局會同國務院法制辦等部門於去年8月制定了相關指導性意見,明確了申訴求決、揭發控告、信息公開三類問題的法定途徑及法律依據,並於今年1月和3月分別確定了民政部、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二批共9家單位開展試點。
為了釐清信訪部門與職能部門的職責邊界,從去年起,國家信訪局會同國務院法制辦和相關部委,對各職能部門的權
力清單進行全面梳理,明確了各類信訪事項的法定處理途徑和法律依據。

截至目前,37家中央部委中,除試點範圍內的9家單位已出台或基本形成通過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清單外,工信部、水利部、文化部、安監總局等8家單位已經形成了清單;銀監會已經起草了相關文件,正在徵求意見過程中。

王屹然律師則提出,“應儘快取消信訪制度,任何企圖強化信訪制度的改革,均是反法治的。有什麼問題,不能在判決書中載明以至於需要答疑?還不如改為三審終審,由上級法院審查下級法院的裁判。”

除了信訪事項的“法定途徑分類處理”外,網上信訪也是北京信訪改革的主要方向。目前,網上信訪已逐漸成為信訪主渠道。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國家信訪局通過網絡渠道受理的信訪量佔全部受理量的39.1%,分別超過群眾來信、來訪量。

今年初,國家信訪信息系統上線運行,實現了對信訪業務的全覆蓋,實現了對信訪事項的可查詢、可跟蹤、可督辦、可評價。此次改革中,中央政法委要求,優化國家信訪信息系統建設,加大網上信訪事項的跟蹤、督辦、檢查、回訪力度。
網友“逍遙張”認為,“少些屏蔽關鍵詞,拒絕刪帖,比啥都管用!”,網友林飛則提出,“要做好網上信訪工作,就要保證信訪者身份的真實性。所以,對網絡水軍、五毛的整頓勢在必行。”

清華大學教授瀋陽則建議,“把信訪辦的網絡申訴信息過程改造成類似快遞網站或中紀委官網的標準化、易用、每一步都有查詢記錄的申訴流程;要彙總微博中的各類涉及信訪的信息,構建一個信訪大數據池,對裡面的信訪事件做到有交代、有反饋。”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