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北京話題

長江沉船救援行動 官媒為掩蓋過失大唱讚歌

發表時間:

針對近日長江沉船的救援行動,《人民日報》客戶端6月5日發布了一條微博,題為:《4天3夜,那些感動我們的瞬間》,引發公眾輿論說不出的憤怒。我們今天的話題就從這裡說起。有網友說,對於這八個所謂的“感動瞬間”,越看越覺得《人民日報》很無恥,難道我們的淚水真有那麼廉價嗎?《人民日報》八個感動的第一條是:總理飛機換汽車、汽車換輪船,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在大雨中向遇難者遺體默哀。

北京話題
北京話題
廣告

對此,作者維揚卧龍的文章點評說,在現代制度下,中國總理不是封建時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而是我們全體公民的公僕。中國的老百姓遇上這樣的大事,他趕到現場協調指揮,這是他的義務,有什麼好感動的?我們平民百姓遇上急事趕路,飛機火車輪船連着上也是正常的!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死者為大,總理向遇難者遺體默哀,這也很正常。在國外要是出了此類大事故,甚至還會降半旗。責任重大的,領導人本人甚至都有可能引咎辭職呢。

為啥到了我們東方古國,這就要被看成是無上的恩典,親屬和公眾必須都要感動莫名呢 ?四百多人生還的希望渺茫,卻把《人民日報》感動得稀里嘩啦,這不是得了精神病是什麼?《人民日報》感動的第二條:潛水員救上兩位生還者,致敬潛水員的努力,致敬生命的奇蹟。不過,相對於那四百來條性命,我們在致敬潛水員之外,是否更應該反思的是,相關救援方案是否科學和及時呢?

為什麼去年韓國世越號遇難,生還率達到36%;1912年的泰坦尼克號,生還率還有32%;1949年“太平輪”瞬間沉沒,生還率也有8%,發生在大海上瞬間沉沒,都能有這麼高的生還率,而發生在內陸長江上的此次船難,生還率卻只有區區3%呢!這充分說明,我們之前根本沒有科學的救援預案,所以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故,在第一時間拿不出現成的應急預案,儘快搶時間救人!只能被動的邊摸索邊做,一將無能累死千軍!

《人民日報》感動的第六條是:指揮所內,多位部長、將軍和專家,挑燈夜戰營救方案。這個感動的理由究竟在哪兒?如果有事先的科學預案,至於像現在這樣臨時抱佛腳么?沒有他們的失職,沒有他們的磨磨蹭蹭,至於生還率這麼低嗎?不追究他們的失職,還想要讓民眾感動,真是毫無道理!也有評論寫道,官媒極力渲染想讓人們感動,但為什麼還要刻意強調,那些到場領導幹部的頭銜呢?幾百條生命就生還了14 個人,你又讓我們如何感動呢?

網友宋勝利轉載作者湘女多情51的文章說,相信這絕對是世界人類史上最喪心病狂的奇葩!什麼叫流氓國度?一百多年前泰坦尼克號沉沒後,有700多人獲救,全部都是婦女兒童,船長及大副水手等均隨船沉入海底。一百多年後,某國客輪在長江主航道上遇險,400多名遇難者,全部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船長和輪機長第一時間棄船逃生,而且全部都穿着救生衣,事發3個小時後船長才發出救助信號。

況且,這14名倖存者中,有7人是自己游上岸報警,5人是漂泊到下游的岳陽等地獲救,在長江船難現場救起的,僅有 2人。無論新聞怎麼賣力,在信息化的今天,要想再把喪事辦成喜事,已經沒那麼容易了!災難救援的樣板戲年年上演!最讓人惱火的是,央視自始至終都在播放,各級領導指揮救援的畫面,卻偏偏沒有播出遇難者家屬的哪怕一個畫面。好一場氣勢磅礴的救災詩歌,可真正從沉船中救出的又有幾個人呢?不好意思,只有二個人。

這場災難的新聞主角,原本應該是那400多位遇難者及其家人,但我們的新聞管制,卻活活地剝奪了他們的聲音,將一場災難新聞變成了由官方主導、彰顯黨和政府英明的救災新聞。一艘建造了20年,已經進入老年狀態的客輪,帶走了400多條生命,這是國難,應該舉國同悲。但我們看到,災難造就的卻是英明的領導、英勇的救援人員,甚至最帥的男人都來了。對於災難,官媒已經習慣了那種慶功式和喜慶式的報道。

作者周丕東的文章說,要把參與指揮的官員,個個都刻畫成堯舜禹一樣萬眾矚目的人物,要把參與救援的人員,都描繪成最帥、最美、最勇敢的人。在營救的緊要關頭,官媒一些矯揉造作的新聞標題,引來的卻是全世界的嘲笑。我們面對的是400多條生命,爭取多營救一個倖存者,就是給家屬最大的安慰,這是需要實實在在去做的事,但官媒卻偏偏要用屍體壘起頌歌,這像是新聞工作者乾的事嗎?

在大災難面前,戰鬥在第一線,是各級官員的本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部認官兵及其他救援人員參與營救,也是職責所在。拿納稅人的錢,替納稅人辦事,這是基本的工作,就應該默默無聞盡心儘力。相反,媒體在如何謳歌正能量上費盡心思,把參與搜救的本職工作,報道成各路英雄豪傑盡顯風流的盛會,於是搶救變成了作秀。網上有質疑的聲音,遇難者家屬情緒過激,這原本都屬於人之常情,有什麼可大驚小怪呢?

如果沒有互聯網,也許我們一無所知,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正能量”面前,我們為領導點贊,為英雄感動,但卻唯獨忘了為遇難者悲痛。其實,客觀真相才是戰勝一切謠言、質疑的最有力的武器。救災是職責而不是貢獻,民眾需要知道的是救災速度、救災進程、救災結果,不是表演藝術,請中國官媒保留一點起碼的新聞操守吧。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