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國/南海爭議

《世界報》:中國很少對外投射如此自信的國家形象

中國在南海水域島嶼主權爭議問題上表現出的強硬姿態吸引着國際輿論的關注。在今天的節目時間裡,我們向大家介紹一篇法國《世界報》記者Alain Frachon的文章:中國政府的大炮(Les canons du pouvoir chinois)。這篇文章6月4日發表在《世界報》網站。

廣告

作者從中國近期在南海水域與周邊鄰國就島嶼主權爭議問題的表現中,注意到中國從未在國際事務中表現得如此強勢與自信。文章寫道:所有人目前都有麻煩。美國試着鞏固經濟增長,歐洲人在尋求經濟增長,中東四分五裂,非洲在混亂與痛苦中擡起頭來,等等,只有中國威嚴前行,這個龐然大物對這些地區性的困擾無動於衷,好像什麼也不會阻擋它的崛起。曆數連日來的國際時事,北京連續得分,儘管有美國反對,但多國機構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還是爭得了美國的歐洲盟友加入,並舉行了首次會議。而幾周前,習近平才以各種大筆投資承諾,翻新了中國古老的絲綢之路計畫。如今中國已經越來越依賴國際貿易,因此從陸地到海上,鋪路搭橋,以便在未來通往中亞,通往歐洲,通往中東。

文章指出,中國很少對外投射出一個如此自信的形象。在西太平洋,北京公開挑戰華盛頓。在南中國海,中國在海上擴建,把一些有主權爭議的島礁和珊瑚島改造成真正的島嶼。越南、菲律賓、台灣、馬來西亞這些近鄰同樣聲稱對這些島礁擁有主權,但中國對他們的利益充耳不聞,在那裡修建深水港、飛機跑道、雷達站等持久性的基礎設施。中國人認為那裡是自家領土,而周邊鄰國則認為這是一種隱秘的強權行為。

文章寫道,5月28日,美國人首次觀察到一座中國擴建的小島上有兩具移動火炮。這是挑釁么?周邊國家紛紛要求美國的保護。美國希望憑藉其第七艦隊保證西太平洋海上航線暢通無阻,向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地點派出海空巡邏隊,作為回應。五月中旬,兩國軍機險些在空中發生意外。

文章引述《金融時報》6月1日的一篇評論指出,在太平洋,中美之間正緩慢地、但肯定地走向對抗。法國中國問題專家、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高級政策研究員顧德明(François Godement)指出,中國在挑戰美國,但將美國引到第一線並不是他們的初衷。中國人指望藉助奧巴馬政府在戰略問題上的剋制政策,來避免美國做出真正的反擊。他們要向亞太其他國家顯示:美國維護太平洋地區安全的時代已成過去。

自毛澤東時代之後,中國從未像今天這樣在安全與意識形態領域如此強勢。這篇文章寫道,習近平上台兩年以來,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顯示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他感到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越來越弱,於是,他將中國已經民族主義色彩極為濃重的官方話語又提高了一個調門。他以打擊貪污腐敗為名,清除真正的或潛在的對手。擔心正在進行的經濟改革引發太多矛盾么?經濟改革確實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貧富不均。害怕公民社會全面對外開放而擺脫束縛么?習近平扼殺一切不同聲音,同時,老調重彈,重提要捍衛“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剛剛公布的《國家安全法》草案納入了防範西方價值觀以及外國勢力影響的內容。習近平最擔心的是重蹈前蘇聯解體的覆轍,重溫戈爾巴喬夫的噩夢。顧德明認為,習近平既想實現黨國體制現代化,又想深化這種體制,更確切地說是想重建政黨凌駕於國家之上的體制。他的想法是:可以允許個人主義,也可以允許消費社會,經濟上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化,但條件是這一切都不推翻黨國一體。

分享 :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