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明鏡書刊

習近平急不可待打造聽命自己的新軍

發表時間:

習近平上任之後,與王岐山聯手發動“反腐風暴”,將一個個省部級以上大老虎打落馬下,動靜很大,舉世矚目;同時,習近平也在加緊提拔、安插自己的人馬,填補政治權力的真空。最新出版的第26期《新史記》,用突出的篇幅介紹了“習近平的新軍”。本周的“明鏡書刊”節目,我們就請曾任《新史記》總編輯的高伐林來談談這個話題。

廣告

法廣:高伐林先生,“新軍”這個詞,記得過去是談到袁世凱時用過:他在天津練出了一支北洋新軍;現在《新史記》說“習近平新軍”,指的是什麼呢?
高伐林: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本來是指與以前的湘軍、淮軍等舊式軍隊相對而言的、用西方方式訓練出來的軍隊。袁世凱選拔了一批才俊來當指揮官,自成體系,他認為練兵的秘訣“主要的是要練成‘絕對服從命令’”,新軍成了一支絕對聽命於袁世凱、他人無法調動的軍隊。袁氏打造的新軍,是一支虎狼之師;習近平組建的新軍,是一個精英團隊,他要提攜自己能信得過、“不搞拉幫結派”“陽奉陰違”,“絕對服從命令”的人。

法廣:什麼樣的人,能得到習近平的信任,吸收到自己的新軍中來呢?
高伐林:中國有幾句俗話來形容什麼叫“鐵哥兒們”:“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一起打過樁,一起上過香……”後面還有更難聽的了。生活中的“鐵哥兒們”不是都能成為政治上的同夥的;就算是政治上的同夥,要頂用,也還要看是否及時站到了一定台階上  人才的成長畢竟有周期,拔擢人才要有步驟,毛澤東那麼大的權威,將工廠保衛幹部一下提為中央三把手,就算他真是絕對聽毛主席話的馬仔,也畢竟沒有根基,站不住。
習近平在一路晉陞的仕途中,接觸面有限,他在河北正定、福建寧德這些地方主政,很難遇到出類拔萃、志同道合的治國人才;上海倒是人才濟濟,但他在上海任職只有短短半年。習近平肯定深切地感到,自己的人馬這麼單薄,與他的遠大志向比起來,很不相稱,是自己最突出的“短板”。

法廣:這確實是個不小的難題。那他怎麼辦呢?
高伐林:《新史記》的文章指出,習近平抓緊時間選拔人才。他將自己在清華當工農兵學員時的同窗陳希,安排為中組部常務副部長,幫他選拔人才。他們倆相識已經40年,陳希是習近平介紹入黨的,習近平的博士學位是在陳希擔任清華黨委書記時拿到的,習近平對陳希,知根知底,真正是“你辦事,我放心”。
習近平在浙江主政五年,逐漸形成了自己在經濟、社會、文化、黨建等方面一整套的思路,集中到“之江新語”這個《浙江日報》頭版的專欄中。專欄開設了四年,署名“哲欣”  這就是習近平所用的筆名。他當時的一批部下,是領略《之江新語》政治思路的第一批讀者,是將這些思路落實到工作中的第一批實踐者,也就成為習近平新軍的第一批基本隊伍,現在都被安排到了重要職位,例如中宣部常務副部長黃坤明、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浙江省長李強、貴州省長陳敏爾、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蔡奇、山西省委副書記樓陽生、習近平辦公室主任鍾紹軍……

法廣:浙江成為習總的主要人才庫了。但光是浙江,肯定還不夠?
高伐林:是的。習近平在福建的舊識像何立峰,從二線回到一線,擔任國家發改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習近平短暫主政上海期間十分青睞的部下丁薛祥,被召到中南海擔任中辦副主任;他在華東輾轉任職時打過交道的軍隊將領如趙克石,安排為總後勤部長,蔡英挺,安排為南京軍區司令員、提為上將;這還不夠,於是像父親習仲勳的老搭擋張宗遜上將的兒子張又俠,進入中央軍委。如沒有意外的話,這些人都還將登上更高的台階。
《新史記》的作者歸納說,習近平用人最突出的第一個特徵,就是重用與自己有淵源的幹部,用人口訣就是十個字:“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熟”;早年的同窗、昔日的同事、過往的同袍、長期的近侍,乃至鄉黨的父母官、父輩的子弟兵……都被吸納充實為麾下。另有人描述習近平新軍是兩路縱隊,一路來自東南沿海,一支來自西北高原。

法廣:你剛才所提到的那些人,多是東南沿海的;另外還有來自西北高原的?
高伐林:習近平是陝西人,陝西是其父習仲勳革命起家之地,他在“文革”中前往陝北插隊七年,對西北黃土高原有感情,難怪有人說:政壇陝軍正悄然崛起,與“朝中有人好做官”有關。政治局兩個現任委員  中辦主任栗戰書和中央組織部長趙樂際,都與陝西有淵源。
當然,話說回來,不是所有有淵源的都能“鴻運當頭”。習近平用人的第二個特徵,那就是重視基層經驗,那些“三門”幹部  就是“出了家門進校門,出了校門進機關門”的幹部,他一般是看不上的。
這期《新史記》,篇幅有限,只介紹了習近平新軍中的五位:陳希、丁薛祥、範長龍、郭聲琨、李書磊,更多的人物,在明鏡其它雜誌中正陸續介紹。中共十九大將在兩年後舉行,習近平必須推出全新的人事布局,眼下他的緊迫感是不言而喻的。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